正文

劉德華是下屆香港特首,為什么不?

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 作者:林奕華


香港的領導人和高層官員在向大眾講話時最常用的一個名詞,是“優(yōu)勢”。他們愛說“我們擁有什么什么的‘優(yōu)勢’”,又或“我們可以利用現(xiàn)時什么什么的‘優(yōu)勢’”。而把這些看似前途無限光明的宣言聽進耳朵里的香港人,卻是木著一張臉的時候居多——麻木的木。我便是其中一個。

對我來說,“優(yōu)勢”不可能永遠建立在對環(huán)境因素的依賴上——不論是地理、經濟抑或歷史——它還必須配合人的素質才能發(fā)揮潛力。任何環(huán)境上的優(yōu)勢都會因不可預估的理由而逆轉,唯有人,有才華有能力,有視野有個性的人,才懂得在順境和逆境中穩(wěn)住局面。若你問我香港剩余的優(yōu)勢到底在哪里,我會說是在于它的娛樂事業(yè),在于過去二十年來所生產的藝人明星(港星?。约八麄?yōu)閮砂度厝嗣袼鶠⑾碌狞c點星塵(glamour)。

有一個或許不太恰當?shù)谋扔鳎阂郧暗南愀蹔蕵方缡强枯敵鏊拇筇焱?、張曼玉梅艷芳、周星馳周潤發(fā)把臺灣大陸變成“殖民地”,但是當時光如逝水般過去,香港偶像對于兩岸的影響力只能算是“后殖民”了——近一兩年紛紛在東南亞崛起的偶像品牌有F4、周杰倫、趙薇、蔡依林、陸毅、周迅、孫燕姿、梁靜茹、范植偉、大S小S、章子怡,他們多角度地反射出大中華地區(qū)新新人類的集體欲望。比較起來,屬于相同世代的香港偶像卻總叫人覺得欠缺了個人魅力(charisma)——或許就如湯禎兆早前在《Twins撒嬌求免責》一文提過的,“我們都慣了有楊千嬅之流歌手對歌藝一貫馬虎看待,每次早已慣了以‘駛唔駛咁認真’(用不用得著這么認真)來胡混過關”——是態(tài)度輕率、散漫、面貌平凡、庸俗而令新一代的港星不能再像以前般叫人刻骨銘心。

你或許會說陳奕迅和莫文蔚仍有一定的勢頭,鄭秀文梁詠琪走過的地方一定還會萬人空巷,只是我有預感,隨著大陸和臺灣的娛樂工業(yè)已經跟上香港的步伐,他們很有可能已是傳播香港式glamour的最后一批傳教士。至于以娛樂作為手段承傳香港文化,雖然這邊廂人氣依然高企的還有謝霆鋒、陳冠希與吳彥祖,但我不認為上述三位會認同自己是“港仔”,“港仔”必須能操地道的廣東話,而且面相輪廓要像劉德華、許志安、梁漢文。反觀謝、陳、吳三人,完全是美式口音港式包裝,骨子里到底還是“鬼仔”。

港星神話的大旗,因此幾乎由劉德華獨自背著、撐住——尤其當張國榮離開了,張學友像半息影。此時此刻,香港對外的能干形象,也必須借助像“劉德華”這樣一個好像不會疲倦(據(jù)說他不用睡覺)、贅肉不會隨年齡增長(面上應該起角的地方仍舊起角)、不會有任務把他難倒(古裝、時裝、肥佬、筋肉人、女人、亦正亦邪)的“超人”來承擔——原因?都怪目前香港各方面的條件都太弱了,香港人才會把希望寄托(還是投射?)在一個以意志力取勝和取信于大眾的藝人身上——我相信沒有人會因劉德華有朝一日成為香港特首而感到意外,撇開美利堅合眾國已有過明星里根變身總統(tǒng)里根的先例不談,就是以香港本身的條件來作計算,既然它曾經善于生產明星,那為什么這個強項最終不可以用來造福自己的社會?

有劉德華接棒做香港特首,香港人將不愁政治舞臺上沒有熱鬧可看,反而本來為香港帶來優(yōu)勢的演藝舞臺,卻有可能因找不到有明星魅力的接班人而漸漸沉寂——誰叫追求“與別人沒有不同”(“我想做普通人!”)已成為香港年輕一族的普遍理想。

2003年6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