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二字的來源,說法很多。章太炎認為是從華山、夏水而來。而有的學者則認為“華”是指河南新鄭的華陽,“夏”的本義是大,意謂中原大族,連在一起可理解為從華陽出發(fā)的中原大族。也有學者認為“華”的意義愈到后來愈是擺脫了華山、華陽等具體地名,而是有了《說文》里解釋的形容意義:“華,榮也。”那么,“華夏”也就是指“繁榮的中原大族”。
這就遇到歷史地理學、語言文字學和社會心理學之間的不同坐標了。因各有其理,可各取所需,也可兼收并采。
黃帝之后,便是著名的堯、舜、禹時代。
這三位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都擁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輝煌的業(yè)績,因此也都擁有了千古美名。在此后的歷史上,他們都成了邈遠而又高大的人格典范,連惡人歹徒也不敢詆毀。原因是,他們切切實實地發(fā)展了黃帝時代開創(chuàng)的文明事業(yè),有效地抗擊了自然災害,推進了社會管理制度,使華夏文明更加難于傾覆了。
由于社會財富的積累、利益爭逐的加劇,權力性質發(fā)生了變化。英雄主義的無私首領,不能不演變?yōu)榫薮罄娴膱?zhí)掌者。終于,大禹的兒子建立了第一個君位世襲的王朝——夏。
君王世襲制的建立,很容易被激進的現(xiàn)代學人詬病,認為這個曾經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終于要安排子孫把財富和權力永遠集中在自家門內,成為“家天下”。其實,這是在用現(xiàn)代小農思維和市民心理貶低遠古巨人。
一種重大政治制度的長久建立,大多是當時當地生產力發(fā)展和各種社會需要的綜合成果,而不會僅僅出于個人私欲。否則,為什么人類所有重大的古文明都會必然地進入帝國時代?
部落首領由誰繼位,這在大禹的時代已成了一個極為復雜險峻、時時都會釀發(fā)戰(zhàn)禍的沉重問題。選擇賢者,當然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但是,誰是賢者?哪一個競爭者不宣稱自己是賢者?哪一個族群不認為自己的頭目是賢者?
在這種情況下,鑒定賢不賢的機制又在哪里?這種機制是否公平,又是否有效?如果說,像大禹這樣業(yè)已建立了“絕對權威”的首領可以替代鑒定機制,那他會不會看錯?如果壯年時代不會看錯,那么老了呢?病了呢?精神失控了呢?退一萬步說,他永遠不會看錯,那么,在他離世之后又怎么辦?他的繼位者再做選擇的時候,會不會因為缺少權威而引起紛爭?當紛爭一旦燃燒為戰(zhàn)火,誰還會在乎部落?誰還會在乎聯(lián)盟?當一切都不在乎的時候,文明何在?蒼生何在?……
這一系列問題,人類是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摸索之后才漸漸找到出路的,但直到今天,任何一條出路仍然無法適合不同的地域。因此,要大禹在四千多年前眼看禪讓選賢的辦法已經難于繼續(xù)的時候立即找到一個有效的民主選拔制度,是顛倒歷史的幻想。
在大禹看來,與其每次選拔都會引發(fā)一場腥風血雨,還不如找一條能夠堵住太多野心的小路,那就是世襲。世襲中也會有爭奪,但規(guī)??傄〉枚?,與蒼生關涉不大。高明的大禹當然不會不知道,兒孫中必有不良、不肖、不才之輩,將會辱沒自己的家聲和王朝尊嚴,也會給他們自己帶來災禍。但是,這又有什么辦法呢?或許,可以通過強化朝廷的輔佐力量和行政機制來彌補?總而言之,這是在文明程度還不高的時代,為了防止無休無止的權力爭奪戰(zhàn)而做出的無奈選擇。
不管怎么說,在當時,夏朝的建立是華夏文明的一個新開端。從現(xiàn)代世界判斷文明程度的一些基本標準,例如是否擁有文字、城市、青銅器、祭祀來看,華夏文明由此邁進了一個極重要的門檻。
時間,大概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
從此,“茫茫禹跡,劃為九州?!?/p>
傳說時代結束了。
六
讀完半山藏書樓里有關傳說時代的資料,已是夏天。山上的夏天早晚都不炎熱,但在中午完全沒風的時候,整座山就成了一個大蒸籠,恍惚中還能看到蒸氣像一道道刺眼的小白龍在向上游動。
一動不動地清坐著,還是渾身流汗。我怕獨個兒中暑,便赤膊穿一條短褲,到住所不遠處的一條小溪邊,捧起泉水洗臉洗身子,頓時覺得渾身清爽。但很快又倉皇了,因為草叢中竄出一大群蚊子,叮上我了。小時候在家鄉(xiāng)只知道蚊子是晚上才出來的,沒想到在山上沒有這個時間界限。
我趕緊返回,蚊子還跟著。我奔跑幾步,蚊子跟不上了,但也許是我身上全是泉水和汗水,滑滑的,蚊子叮不住。
我停下腳步,喘口氣。心想,不錯,四千一百多年前,傳說的時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