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2

民國風華 作者:黎遂


父親還有一大創(chuàng)舉,那就是召開“同樂會”、“懇親會”,和現(xiàn)代的家長會相似,不過氣氛更為和諧活潑。“同樂會”、“懇親會”邀請學生家長和親友來學校觀看學生的演出;又不定期舉行紀念會,向校外各界人士做匯報演出,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社會各界的互動聯(lián)系,進一進擴大了學校的聲譽和白話文運動的影響。

當時流行的《大眾音樂讀本》

后來父親通過對白話文和注音字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國語詞匯的音節(jié)輕重和四聲升降可以用樂律表現(xiàn),于是音樂也成為推廣白話文的有力工具,也是極有趣味的工具。父親在寶山講學之時,曾和大姐明暉合作表演“琴語”。所謂“琴語”,就是觀眾隨意寫一句白話文,由父親用小提琴拉出音調(diào),背對觀眾的大姐就在講臺黑板上寫出注音字母,用“詞類連書”結(jié)合起來,隨即譯成漢文,與觀眾所寫話語相同。這種“琴語”表演轟動全場,特別是沿途城鎮(zhèn)的小學教師,更是帶著聽唱歌和看“魔術(shù)”的濃厚興趣前來觀看,多年后還有人敘說當時的盛況。1992年,90高齡的華東師大老教授許杰先生在《雜憶黎錦暉》的文章里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年許先生還是青年的時候,曾到“國語專修學校”去看朋友,正碰上學校文藝演出,由小學生演唱《麻雀與小孩》,表演結(jié)束后,學校老師搬來一塊黑板,寫上注音符號,讓當時在校學習的小學生認讀,以證明注音字母的可靠性。這時,有人在黑板上寫上一排注音符號,點名要當時穿著男孩子衣服的大姐黎明暉來認讀。黎明暉一看,就害羞了。大家以為她讀不出來,催促她快念。最后,她紅著臉念道:“我不是男孩子”,大家哄堂大笑。這是人家故意給她開了個有趣的玩笑。七十年過去,許老還記憶猶新。

后來語專和附小的許多老師和學生們也都能熟練的使用樂器學習國語和注音字母,還能練習歌舞。“同樂會”、“懇親會”上的許多節(jié)目,除了明月音樂會的管弦樂伴奏幫助外,都是由學生們自己完成表演的。通過以上舉措,語專和附小在上海獨領(lǐng)風騷,名聲甚至傳到了北京,是上海教育界的一朵奇葩。由于父親在國語研究和實踐方面的巨大成就,1923年,兼任上海南方大學國語學教授,次年又兼任上海交通大學國語學講師,同時任上海藝術(shù)大學校長。

在國語運動時期,斗爭十分激烈,當時北洋軍閥政府提倡“尊孔讀經(jīng)”之風甚烈,教育部規(guī)定“全國初小第四年級起讀孝經(jīng)”,當時的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章士釗在他主辦的《甲寅》期刊上,壓制白話文,復舊文言文,竟公開啟事“公告、征文不收白話”。大伯黎錦熙、錢玄同等立即公開上書章士釗,反對復古讀經(jīng),還在《國語周刊》啟事“歡迎投稿,不取文言”,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父親則在上海積極配合,創(chuàng)作了諷刺劇《校長夫人》與《小小畫家》,反對學生讀經(jīng),愚昧兒童。稍后父親創(chuàng)辦《小朋友》周刊,自己帶頭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也專門刊登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的兒童文藝作品,不使用文言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