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國難當頭的社會現(xiàn)狀促使吳晗從一名資產(chǎn)階級學者轉變?yōu)闊o產(chǎn)階級革命家,從一名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楣伯a(chǎn)主義者,從一名空想家轉變?yōu)閷嵏杉?。就如同吳晗自己所說:“是時代,是歷史推著我走上革命道路的?!?/p>
確實,歷史環(huán)境與一個人的成長是密不可分的。處在亂世,外來的各種新式思想如同潮水般涌來;國難當前,舊式知識分子大多愛國,他們振臂高呼,奮起改革和革命。吳晗是典型的一位。他無法真正“投槍”,就寫作《投槍集》,以筆作槍針砭時弊;他的《朱元璋傳》的前身《由僧缽到皇權》影射當時的掌權者蔣介石;他積極參加民盟活動,任多本雜志的主編……可以說,當時的吳晗已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活動中去了。
然而轟轟烈烈的革命結束后,投身到建設祖國的大潮中的吳晗又是怎樣的呢?黃裳在《憶吳晗》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吳晗本質是一個書生,研究明史,至晚年仍然不失興趣。他有一次出國,途經(jīng)上海,還抽暇來我家匆匆看了幾種有關明史的書。在北京,有一次我?guī)タ葱戮樱€嘆息說,‘何時能有一室圖籍,坐下來好好讀書、研究……’他對忙碌無聊的開會接待……官場生活表示厭棄??墒撬帜敲捶e極地趕任務,一聽風聲,就趕寫《海瑞罷官》,一頭鉆進死亡之網(wǎng),真是怪事。”
從末世秀才家中成長起來的吳晗,身上本就帶著舊式文人的色彩。在追隨胡適先生治學的幾年時間里,“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治學思想更是加重了吳晗身上舊式文人的印記。“學而優(yōu)則仕”的舊文化傳統(tǒng),使得吳晗緊跟時局,經(jīng)綸濟世。他本是個緊跟社會發(fā)展步伐的進步知識分子,但是盲目令他失去了自己清醒的判斷力,直至粉身碎骨;他的耿直成了野心家們利用的“利劍”,掀起了日后的軒然大波;他的一生都在治學與從政這兩條道路間搖擺,他希望尋到正確的道路,卻在所謂正確的道路上停住腳步,再也沒有走下去。吳晗最為人們所知的就是他的歷史劇《海瑞罷官》。這揭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而他本人也因這一出戲劇,“一頭鉆進死亡之網(wǎng)”。
1959年,毛澤東提出要學海瑞敢講真話、敢罵皇帝的大無畏精神。不精通戲劇的吳晗,積極學習劇本寫作,熱火朝天地“趕制”出歷史劇《海瑞罷官》。正當人們?yōu)閰顷纤茉炝艘粋€敢講真話、敢斗惡勢力、為民伸張正義的清官形象而叫好喝彩時,康生、江青、張春橋、姚文元一伙,卻在背后策劃陰謀,準備惡狠狠地向吳晗及《海瑞罷官》開刀。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在上?!段膮R報》正式出爐。文章將吳晗的《海瑞罷官》定性為“并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據(jù)說在1966年,故鄉(xiāng)苦竹塘有一棵大樹突然被雷擊中,成為悲壯的“雷擊木”。這似乎預示了吳晗悲劇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