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技術(shù)的后果(1)

《三體》導(dǎo)讀 作者:詹琰 路姜波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驚世駭俗卻又頗具爭議的米格拉姆(又譯米爾格倫)實驗。

被試被告知自己將在一項關(guān)于“體罰對于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中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dǎo)隔壁房間的學生。兩人互不相見,但可以隔墻通過聲音溝通。被試面前有一臺電擊控制器,當學生回答錯誤時,被試要對其實施電擊,而且電擊強度會不斷增加。不過,學生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電擊器也是假的,而學生發(fā)出的慘叫聲也是事先錄好的。結(jié)果顯示,65%的被試會服從增加電壓電擊學生的命令,盡管他們知道對方會遭遇巨大的痛苦。

米格拉姆實驗揭示了這樣一種情況:當一個人進入服從權(quán)威的迷蒙狀態(tài)時,他就成了權(quán)威的代理人,盡管做著不道德的事情,但他毫無罪惡感。

其實,這個實驗并沒有講完,而未講完的那部分同樣振聾發(fā)聵。齊格蒙特·鮑曼在他的《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一書中帶我們回顧了接下來的部分。

在米格拉姆的實驗中,當被試者被告知強行抓住受害者的手放在所謂實施電擊的鍍板上時,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堅持到實驗的最后,完成了命令。而在只要求他們扳動控制臺上的控制桿以代替抓住受害者的手的時候,服從者的比例上升到百分之四十。當把受害者藏在一堵墻之后,只能聽到他們佯裝的慘叫時,準備“看到最后”的被試者數(shù)量就躍升至百分之六十二點五。這好像在說我們主要是用眼睛在感受。和受害者在身體上與心理上的距離越遠,就越容易變得殘酷。

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施害者與受害者的身體距離或心理距離,會減弱甚至屏蔽掉施害者的道德判斷。

試想,當戰(zhàn)爭變得像玩CS游戲一樣輕松,殺人時不需要再面對血肉橫飛,而是面對著一些按鈕或操縱桿,我們是不是會變得更殘忍?當惡性事故變成了新聞中匆匆閃過的畫面,受難者的哀嚎變成了我們茶余飯后的背景音,血肉模糊變成了一串冰冷的傷亡數(shù)字,我們是否變得有些麻木了?

當一個人目擊血肉模糊的真實的車禍現(xiàn)場時,不可能有觀看槍戰(zhàn)電影時的酣暢淋漓。而后者,我們美其名曰“暴力美學”。

距離產(chǎn)生美,但美淹沒了道德。

《三體》中的生死絕殺也都被描寫得極具詩意。如果把《三體》拍成電影,其中很多場景都會有極其優(yōu)美的視覺呈現(xiàn),比如“古箏行動”,比如“水滴”沖擊地球聯(lián)合艦隊,比如三體星系遭遇黑暗森林打擊。讓我們回顧一下歌者對太陽系進行降維打擊時的優(yōu)哉游哉:“翻閱坐標數(shù)據(jù)是歌者的工作,判斷坐標的誠意是歌者的樂趣。歌者知道自己做的不是什么大事,拾遺補闕而已,但這是一件必須做的事,且有樂趣……歌聲中,歌者用力場觸角拿起二向箔,漫不經(jīng)心地把它擲向彈星者?!边@份愜意,這份慵懶,這份樂在其中,這份漫不經(jīng)心,難道不是在從事藝術(shù)活動?怎么可能跟遙遠星空的一場滅頂之災(zāi)有關(guān)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