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家南懷瑾居士,有一次談到他少年時代,一心想學劍的故事。
他聽說杭州西湖城隍山有一個道人是劍仙,就千里迢迢跑去求道學劍,經過很多次拜訪,才見到那位仙風道骨的老人。老人先是不承認有道,更不承認是劍仙,后來禁不起懇求,才對南先生說:“欲要學劍,先回家去練手腕劈刺一百天;練好后再在一間黑屋中,點一支香,用手執(zhí)劍以腕力將香劈成兩片,香頭不熄;然后再……”
老人說了許多學劍的方法,南先生聽了嚇一跳,心想劈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學會劍,更別說當劍仙了,只好向老人表示放棄不學。這時,老人反過來問他:“會不會看花?”
“當然會看?!蹦舷壬鹪唬南?,這不是多此一問嗎?
“不然,”老人說,“普通人看花,聚精會神,將自己的精氣神,都傾瀉到花上去了;會看花的人,只是半覷著眼,似似乎乎的,反將花的精氣神,吸收到自己身上來了?!?/p>
南先生從此悟到,一個人看花正如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辈恢皇强椿?,乃至看樹、看草、看虛無的天空,甚至看一堆牛糞,都是借以接到天地間的光能。看花的會不會,關鍵不在看什么,而在于怎么看。
所以,南先生常對跟他學道的人說:先學看花吧!
南先生所說的“學看花”和禪宗行者所說的“瓦礫堆里有無上法”意思是很相近的,也很像學佛的人所說的“細行”,就是生活中細小的行止。如果在細行上有所悟,就能成其大;如果一個人細行完全,則動行舉止都能處在定境。因此,細行對學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民初禪宗高僧來果禪師就說:“我人由一念不覺,才有無明。無明只行細行,未入名色,今既復本細行,是知心源不遠……他人參禪難進步,細行人初參即進步?!?/p>
我們常說修習菩薩道,要注意“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指對生活中的一切小事都不可空忽,應該知道一切的語默動靜都有深切的意義。
顧全細行,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到忉利天宮,帝釋(即俗稱玉皇大帝者)設宴供養(yǎng),佛陀即把帝釋也化成佛的形相。佛陀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迦葉、須菩提等人隨后到了忉利天,看到兩個佛陀坐在里面,不知道哪一位才是佛陀,難以上前問禮。目犍連尊者心驚毛豎,趕緊飛身到梵天上,也分不清哪一個是佛;又遠飛九百九十恒河沙佛土之外,還是分不清(因為佛法身大于帝釋,理論上應該從遠處即可分清)。
目犍連尊者急忙又飛身回來,找舍利弗商量要怎么辦。舍利弗說:“諸羅漢請看座上哪個有細行?眼睛不亂翻,即是世尊?!?/p>
佛陀的弟子這時才從細行分出真假佛陀,齊向佛前問禮。佛陀對他們說:“神通不如智慧,目犍連粗心,不如舍利弗細行?!保ò矗耗筷B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舍利弗則是智慧第一。)佛陀的意思是智慧是從細行中生出,只有細行的人才能觀到最細微深刻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