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融
大學時代編校園刊物。20 世紀90 年代初進入廣告公司擔任文案。1998年與四位好友集體創(chuàng)作《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2006~2011 年擔任《Shopping Design》總編。2012 年創(chuàng)辦《小日子》擔任創(chuàng)刊總編。2014 年春天擔任《無印良品 臺灣十周年》??偩帯,F(xiàn)專職擔任不同雜志的編輯顧問,例如誠品書店免費月刊《提案》。
每次來臺北,我一定會去誠品書店。一進店,就能看到大量各種領域的雜志。而且有很多跟日本幾乎同步的新刊。從封面的設計風格來看,哪本是臺灣本地的,哪本是日本的,真的分不清。但是,首次在誠品書店看到《小日子》時的那種驚喜,我現(xiàn)在還記得很清楚。用毛筆字寫的“小日子”的字體,讓我更加認定了這不是日本的,而是臺灣本地的雜志。細看整個封面設計與文章之后我才知道,這是一本完全描述臺灣的生活方式的新刊物。
聯(lián)系《小日子》原主編黃威融的時候,他約我在“公館捷運車站附近的誠品書店臺大店門口”見面。雖然我去過誠品書店,不過還沒去過臺大分店。見面之后,他帶我去了一家臺北非常著名的咖啡店“海邊的卡夫卡”,店名取自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采訪黃威融的過程中,才明白他為什么約我在公館這個地區(qū)見面,臺北市公館是一個充滿朝氣與青春活力的地區(qū),有“國立臺灣大學”與“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兩大名校。下車之后,看到很多學生來來往往,和東京也是一樣,凡是有大學的地區(qū),到處都能看到二手書店、二手唱片店、咖啡店、Live House(小型現(xiàn)場演出場所)、電影院等,是學生與年輕人的重要基地。1968 年出生的黃威融也曾經(jīng)是臺灣大學的學生,是出生于臺北、生活于臺北的老臺北人。
2012 年,為什么想到創(chuàng)辦《小日子》?
說《小日子》的時候, 不得不說到2006 年我創(chuàng)辦兼總編輯的《Shopping Design》。我個人認為, 從我創(chuàng)辦設計雜志的那年到2012 年創(chuàng)辦《小日子》之間的七八年時間里,對于臺灣社會來說,設計雜志成了一個主要的出版類型。意思是說,差不多從那時候開始,臺灣社會對設計很感興趣、很好奇, 所以我創(chuàng)辦了《Shopping Design》這種專業(yè)的設計雜志?!禨hopping Design》的定位是“買設計, 學設計, 享受設計”, 多多接觸設計品。因為設計雜志比較重視的是設計商品、設計品牌等“物件”。不過,后來感覺到社會的環(huán)境與讀者的興趣有些變化, 大家比較關心生活上的“小清新”。所以, 我創(chuàng)辦了《小日子》。發(fā)行之后,出乎意料地受歡迎。不過,我覺得《小日子》只是在潮流里面的一本代表性的雜志。
《小日子》的第一期特集為《我們喜歡吃早餐》。你個人也喜歡吃早餐嗎?
做選題的時候,會考慮到讀者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是我個人喜歡的。我不是早起的人,不過會吃早餐。30 歲以前,因為很晚睡,所以不怎么吃早餐的。后來身體不是很好,所以早睡,吃早餐?,F(xiàn)在不忙的時候,一般晚上12 點睡,早上七八點起,很正常。臺灣有很多好吃的早餐,比如豆?jié){、飯團、干面與咸粥,我說的都不是在7-Eleven 等便利店賣的。
那你一般休息的時候做些什么?
曾經(jīng)跟一個同領域的朋友聊天,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差不多是混在一起。說好聽一點的話,我們做的是我們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平時下班之后,上網(wǎng)看電影或者電視劇等,看的都跟我白天做的雜志創(chuàng)意有關。還有我比較喜歡逛書店,喜歡看書。對,還有最近比較喜歡吃東西。會半年一次地跟朋友去臺灣的半島旅行什么的,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