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生活中,有一種最真摯,最深沉、最崇高、最圣潔的情感,每一個人都從出生便切身領受的情感,一輩子也不會淡忘的情感,那就是母愛。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家,表現(xiàn)人間的愛恨恩仇,其中最能動人心弦的,就是抒寫母愛。而作家中抒寫母愛最切實、最優(yōu)美的,就是冰心。冰心筆下的母愛,不僅是血緣親情之愛,而且包含著以母親之心關懷子民眾生。她不僅用筆抒寫,而且身體力行。她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在實際生活中冰心把她博大的母愛,灑遍人間。冰心與五個孩子的故事,便是一件突出的例證。那是我今生久久難以忘懷的發(fā)生在四十多年前的一段動人的故事……
二十世紀中期以來,每到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春節(jié),家家戶戶男女老幼團聚一起,歡歡喜喜過新年時,冰心老人家里總會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們給老人來拜年。
每當冰心老人身體不適或生病住院時,總會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們捧著鮮花到醫(yī)院親切慰問老人。
這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是誰呢?
為什么和冰心老人親如一家人?
——他們是當年北京頗有名聲的“五個孤兒”。
三十多年前,由于作家冰心采訪過“五個孤兒”,寫過一篇頗具影響的報告文學《咱們的五個孩子》,從此孩子們和冰心奶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凝成了深厚的親情。
當時,一九六一年六月和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北京崇文門外東唐洗泊街一家五個孩子——周同山、周同慶、周同來、周同賀、周同義兄妹,不幸相繼失去了父母。他們的父親是崇文區(qū)第一煤廠的工人,母親是街道紙盒廠的工人,都是由于長期生活條件不佳積勞成疾因病而去世的。時年,最大的孩子周同山才十五歲,正在念初中;最小的同義只有三歲;二女兒同慶十歲,正在上小學;男孩同來八歲,剛剛踏進學校門;還有一個女孩同賀,僅六歲,什么事也還不懂。這么小的幾個孩子突然相繼失去父母親,一時無依無靠,往后的日子怎么過呢?
結(jié)果是孩子們失去了父母親,卻有千萬個親人走過來。街坊鄰居、社會各界都向孤兒們伸出了友誼之手,援助之手!退休工人馬大爺,每天等幾個孩子上學去了,替他們操心著家里的火爐子,照看著留在家里的小同義;李玉琴大娘熱心幫助孩子熬粥、炒菜;衣服、被子破了,潘淑蘭阿姨幫著同慶縫補,而且教孩子怎么穿針引線。同院的田淑英大嬸更是不分白天黑夜、刮風下雨,天天幾趟出入同山家。學校老師同樣無微不至地照料孩子。街道辦事處還特地派了一位女干部邁琴關照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并且代表辦事處宣布:國家供養(yǎng)他們讀書。每月還有生活補助費。報紙、電臺發(fā)表和播發(fā)了這則消息后,社會各界援助孤兒們的人更多了!有的人從外地匯來款,寄來衣物,還有出差路過北京的旅客千方百計地到了他們身邊——東屬洗泊街5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給他們安慰和留下生活費。
年幼的孩子們在失去父母后,還沒有來得及想想今后的生活該怎么辦,就有黨和政府、街坊鄰居、老師和同學替他們作了妥善的安排,細致的照顧,生活在無憂無慮的歡樂幸福中。
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一人有困難,萬人相助;5個孩子失去了父母,千萬個親人占到了他們身邊,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這便使得孤兒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