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引言

南宋詩選與宋代詩學(xué)考論 作者:卞東波


?

一、引言

《圣宋高僧詩選》(下簡稱《詩選》)是南宋書商兼江湖詩派詩人陳起(?—1256)編纂的一部兩宋詩僧選本。據(jù)筆者統(tǒng)計,全書共入選60位詩僧,凡247首,入選詩僧人數(shù)之多以及所選僧詩數(shù)量之多,足可稱為一部宋代僧詩選本的集成性著作。此書有很高的文獻價值,保存了兩宋大部分詩僧的作品,如北宋初年著名的“九僧”的作品,有陳充所編的《九僧詩集》一卷(《郡齋讀書志》卷二十著錄),其詩基本見于《詩選》前集。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三著錄云:“《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前集一卷、后集三卷、續(xù)集一卷,影鈔宋本。題錢塘陳起編,無序跋。其前集一卷即《九僧詩》也?!?p class="Postil">《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之三,第370頁。

此外,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詩僧的作品,皆賴此書以傳世。此書主要以抄本行于世,國家圖書館及南京圖書館皆有藏本,今《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21冊影印收入此書,底本系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有丁丙之跋,并錄王士禛《居易錄》之文以為序文。

目前此書雖然以抄本存在,但明清時期讀過此書的人不少,通過他們的敘述,可知所見之本與目前所傳本相同,如明胡應(yīng)麟(1551—1602)《少室山房集》卷一百十八《與顧叔時論宋元二代詩十六通》九云:

讀《宋高僧詩選》,乃錢塘陳起編輯?!段墨I通考》但有《九僧詩集》,而絕無此編。今考其前集一卷正九僧詩也。自希晝(原作“書”,誤)迄懷古,《瀛奎律髓》名字、次弟悉符,方氏所選諸篇咸備茲集,知《律髓》所據(jù)即陳氏編也?;莩缇派丫渲露?,尚存《總龜》“警策”一門,如“露寒金掌重,天近玉繩低。陰井生秋早,明河徹曉遲,”無慮數(shù)十,今皆不存,惟“河分岡勢斷,春入燒痕青”數(shù)首,而方氏所選亦僅此一二篇,注云:“崇有佳句為圖,詩殊不止此,當(dāng)續(xù)考補入之。”自馀《律髓》所收,往往具載,即所據(jù)是編可見。其后集、續(xù)集數(shù)卷,宋諸名僧道潛、秘演、善權(quán)、惠洪大都無遺漏者,弟以惠崇諸警句十不存一,而題鷺清字五言律妙絕,亦不錄,其它散軼庸可勝道,惜九僧原集之遂亡也。

《少室山房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0冊,第868頁。

胡應(yīng)麟敏銳地發(fā)現(xiàn),《瀛奎律髓》與《圣宋高僧詩選》之間存有關(guān)聯(lián),事實正如他所觀察到的,方回充分利用《詩選》編纂了《瀛奎律髓》。這說明,從元到明,《詩選》并不是比較稀見的典籍。清代的王士禛(1634—1711)《居易錄》卷十四云:

《宋高僧詩》前后二集,錢唐陳起宗之編,多近體五言。予按前集即《六一詩話》所謂《九僧詩》也。所稱“春生桂嶺外,人在海門西”,希晝句也;“馬放降來地,雕盤戰(zhàn)后云”,宇昭句也,今具載集中。當(dāng)永叔時已云其集不傳,世多不知所謂九僧者。而此集更歷六七百年,完好如此,殆不可曉。又按周煇(原作“輝”,誤)《清波雜志》云:昔傳九僧:劍南希晝、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臺行肇、沃洲簡長、青城惟鳳、江東宇昭、峨眉懷古、淮南惠崇。名字與今本悉合。又云:九僧詩極不多,有景德五年直史館張亢所著序,引惠崇“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之句皆不載,疑為節(jié)本,或即此本是也。今亢序亦不載。大抵九僧詩規(guī)橅大歷十子,稍窘邊幅,若“河分岡勢斷,春入燒痕青”自是佳句,而輕薄子有“司空曙、劉長卿”之嘲,非篤論也。今摘其秀句,列于左方(中略)。中間惟行肇詩學(xué)孟東野,但全體微弱耳。后集以贊寧壓卷,凡三十一人。文瑩、道潛、清順皆在焉。文瑩嘗撰《玉壺清話》,道潛即參寥,清順為東坡所賞。續(xù)集十九人,以秘演壓卷,惠洪、守詮皆在焉。秘演,歐陽永叔友;守詮,亦東坡所喜;而惠洪名尤著。《許彥周詩話》云:覺范《題李愬畫像》云云,當(dāng)與黔安并驅(qū)(黔安謂山谷)。仲殊、參寥雖名世,皆不能及也。

《居易錄》,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9冊,第482—484頁。

從王士禛的記載來看,他所見之本就是今傳之本,而且他也發(fā)現(xiàn)了此書前卷實即《九僧詩》的事實,只不過他認為是張亢所序本,而張本實際上是陳充所編本的節(jié)本

參見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卷一,第8頁。

。

筆者所見本為《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影印南京圖書館清抄本。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是:(一)輯考《詩選》中《全宋詩》未收的宋僧佚詩,(二)以《詩選》為底本校讀《全宋詩》已收的作品,舉出《全宋詩》錄文的異文,(三)對《詩選》中部分詩僧的生平進行考證。

二、《圣宋高僧詩選》中《全宋詩》未收詩輯考

釋子熙四首

按:釋子熙,生平不詳,《全宋詩》未收其人,《宋詩紀(jì)事》卷九十一僅收其《登京口古臺夜望》。

浮云樓

危樓依古堞,旦夕生浮云。鳥外千峰出,松根一水分。

窗寒侵樹色,地靜長苔紋。未盡登臨興,紅塵日久曛。

早春經(jīng)山寺

幽徑草初青,賞心云外行。衣穿花露濕,瓶貯澗泉清。

殘照回峰影,微風(fēng)引磬聲。遲留深竹里,拂石記閑名。

送本如上人歸

曉帆開霽色,歸興杳無窮。潮漲漁磯沒,花殘海樹空。

靜吟生島月,孤泊阻江風(fēng)。此去逢清論,何人與子同。

登京口古臺夜望

適意江天外,孤吟上古臺。海門帆正泊,京口雁初來。

露冷蟾輪轉(zhuǎn),河秋斗柄回。故山千里隔,歸思幾悠哉。

釋用文六首

按:釋用文,生平不詳,《全宋詩》未收其人,《宋詩紀(jì)事》卷九十一僅收其《上慧日大師》、《旅中言懷》二首。據(jù)《宋僧錄》載,宋代名慧日的僧人至少有七人,故亦不明詩中之慧日大師為誰。

早春懷上國

上國知音在,閑門又見春。云中初去雁,天際未歸人。

積凍隨風(fēng)盡,群芳向日新。難忘舊游地,一念一關(guān)神。

夜吟

吟苦與冥搜,更深物象幽。直疑雙鬢白,應(yīng)感四鄰愁。

猿嘯千岑雪,風(fēng)含萬籟秋。無人知此道,明月照層樓。

上慧日大師

京寺居來久,終年獨掩扉。吟馀花落硯,定起月生衣。

樹隱宮禽迥,鐘鄰禁漏微。朝賢盡知己,休夢錦城歸。

經(jīng)泗上有寄

秋色動離襟,相思寄旅吟。河分隋樹盡,路入楚云深。

積水沉孤嶼,微陽著遠林。故人不可見,何處訪知音。

秋夕懷友人

疏林雨初后,寂寞寄閑身。凝望有明月,相看無故人。

寒蛩吟處亂,落葉坐來頻。卻恨同懷者,迢迢不可親。

旅中言懷

舉目無相識,離懷聊自傾。道孤諸旅況,貧甚見時情。

凈社芙蓉老,荒齋蟋蟀鳴。終當(dāng)舊山去,免更競浮名。

釋秀登三首

按:釋秀登,生平無考,《全宋詩》、《宋詩紀(jì)事》、《宋僧錄》皆未收其人。詩中的宋僧小白上人及貫微,《宋僧錄》亦未收,可補。

送小白上人歸華頂

瀑濺安禪石,秋云鎖碧層。一峰如卓筆,幾日策孤藤。

樹偃前朝蓋,星輝下界燈。超然歸此處,心已契南能。

朝海峰

萬仞朝滄海,秋層上碧虛。峭欹云盡后,寒倚月生初。

影落陽侯宅,根連覺帝居。誰能謝塵跡,向此結(jié)茅廬。

送貫微歸天臺

秋歸赤城寺,幽興難相同。跡與片云合,心向萬境空。

傾耳霜樹猿,吹衣瀑布風(fēng)。后夜越溪上,夢斷寒云中。

釋惠巖四首

按:釋惠巖,俗姓彭氏,金溪人,號文惠大師。出家寶應(yīng)寺。《全宋詩》未收其人。《宋詩紀(jì)事》卷九十二收其《游廢圃》詩,又從《弘治撫州府志》中輯得《正覺寺》一詩,《全宋詩》亦未收。

王庭俊歸清江

沙頭相送意茫然,彈指分?jǐn)y近四年。

我懶坐銷閑日月,君行經(jīng)歷幾山川。

歸無阿堵圍床下,喜有童烏慰眼前。

此去清江能幾許,莫辭因我少留連。

喜雨

夢回欹枕聽寒更,風(fēng)急虛檐淅瀝聲。

料得田家翁媼喜,課兒蓑笠待春耕。

游廢圃

亭樹基猶壯,笙歌跡已陳。竹分通別徑,花發(fā)屬南鄰。

云散望塵友,冰銷炙手人。只因忘寵辱,到此不傷神。

春雪

食葉蠶聲亂,穿花蝶翅輕。雁喧淮賊懼,犬吠越人驚。

妒柳先飛絮,憐梅襯落英。兒童莫輕掃,留待月華明。

(以上后集卷上)

釋惟政一首

按:釋惟政(986—1049),一作惟正(《羅湖野錄》卷三),俗姓黃,字煥然,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住馀杭功臣山凈土院,出入??琰S牛,世稱政黃牛。有《錦雞集》三十卷,已佚?!度卧姟份d其詩四首,此詩未收。

香林詞

香林接幽洞,香乳無時滴。日暮白云歸,擥之不可得。

(后集卷中)

釋善權(quán)十五首

按:釋善權(quán),俗姓高,字巽中,江西靖安人,生卒年不詳。體貌清癯,人稱“瘦權(quán)”。落魄嗜酒。工詩,詩入江西詩派。著有《真隱集》。然《全宋詩》未收其人,乃失之眉睫。

寄懷仙上人

幽谷山前看卷衣,石頭城下寄禪枝。

相望幸有一日雅,命駕可無千里期。

鷗鳥不驚機事息,鯉魚多故尺書遲。

何年白發(fā)同丘壑,瓦甑時將玉稻炊。

陪王性之游東西林

折簡招呼出暝嵐,暫將彌勒不同龕。

后車載我游山北,前導(dǎo)因君作指南。

曉徑共飛靈運屐,夜床共對阿戎談。

宗雷舊社無人嗣,謾試聰明一勺甘。

洪崖橋

水發(fā)香城源,渡澗隨曲折。奔流兩崖腹,洶涌雙石闕。

怒翻銀河浪,呤下太古雪。跳波落丹青,勢盡聲自歜。

散漫歸平川,與世濯煩熱。飛梁瞰虛碧,洞視疏毛發(fā)。

連峰翳層陰,老木森羽節(jié)。洪崖古仙子,煉秀搗殘月。

丹成已蟬銳,井臼見遺烈。我亦辭道山,浮杯愛清絕。

攀松一舒嘯,靈風(fēng)被林樾。尚想騎雪精,重來飲芳潔。

王瞻明、蔡東老、江全叔訪余圓通精舍,且日相與杖履步層巘,臨絕壁,藉草拘泉,會飲于龍泓之上,嬉笑諷詠甲夜忘邁,此樂不世有也。釋氏子善權(quán)與焉,成古風(fēng)以敘一時勝集耳

王郎干國器,學(xué)古忘孔周。新詩亦馀事,氣已喬曹劉。

蔡侯富經(jīng)術(shù),筆力追華騮。飛騰得良御,咫尺略九州。

江子忠孝裔,暸焉見清修。危言驚四座,武庫森戈矛。

翩翩三公子,訪我廬山幽。相逢喜折屐,共款澗谷游。

是節(jié)過梅雨,涼風(fēng)回麥秋。千林散霏煙,萬壑涌碧流。

攜手臨虎穴,褰衣渡龍湫。藉草翳松竹,挹泉灑芳柔。

試作文字飲,咄嗟其盤羞。酒酣方天地,王客遺獻酬。

險語正激烈,長歌伴牢愁。吾徒故不飲,絕倒消煩憂。

落日吼蒼兕,明月浸紅榴。筆燭照歸路,殘鐘殷層樓。

人生行樂再,一醉豈易謀。公看功名骨,千載聞古丘。

山中懷養(yǎng)直因次王性之韻兼簡東溪可師

不見蘇季子,長吟碧江曲。桂影□煙波,涼飆度喬木。

此郎天與才,筆挾風(fēng)雨速。經(jīng)營萬物表,咳唾落珠玉。

何為廊廟姿,抱獨向山谷。晚云低蕙帳,初日明雪屋。

知君有奇尚,穿達均一目。欲堤折腳鐺,共煮東溪蔌。

次韻酬初上人

少懷青霞忘,雅意從祝發(fā)。法潛吾所師,蓬戶等珠闕。

蒿萊破三徑,興寄馀七發(fā)。病軀猶寒松,凜凜露疏骨。

江鷗頗相知,容與初不沒。之子吳國秀,外澤中欲訥。

搖毫寫風(fēng)煙,敏捷過霜鶻。高情貫溟涬,妙理穿法窟。

報章久不嗣,魯鈍庸敢忽。但愿針芥投,孤圓指心月。

送法仁上人

道人山南來,訪我山北麓。跫然慰幽憂,喜氣拂庭竹。

逸韻凌層霄,雙眸炯明玉。妍談起衰懦,萬籟發(fā)空谷。

自言厭行李,旅食歲月促。久辭惠山泉,夢繞漪瀾曲。

只今具扁舟,思飲□椀淥。別袂挽莫留,歸心暮云速。

此生何所似,江海兩浮木??v浪浩渺中,邂逅一相觸。

風(fēng)波忽漂蕩,后會那可卜。新詩儻不遺,愿寄南飛鵠。

山中秋夜懷王性之

風(fēng)雨一葉秋,北窗夜初永。候蟲鳴空階,蝙蝠掛藻井。

龕燈照癡生,苔壁印孤影。試觀鼻端白,粗了虛幻境。

萬事皆浮休,百年政俄頃。學(xué)詩寒山子,造語少機警。

故人王文度,襟韻獨秀整。間蒙吐佳句,惠好灼衰冷。

何當(dāng)翳華芝,飛步樾林嶺。攜手剟荊薪,歡言饌湯餅。

長嘯凌紫煙,同升妙峰頂。

同王性之游西林,有老衲畜一碧壺,制作甚古,把玩久之。性之求得欲以相寄,復(fù)為瞻明所奪,戲作此

玩物有喪志,達人自觀生。臭腐與神奇,同出而異名。

是身等疣贅,身外安足營。厭看珠玉場,竟作水火爭。

況此枯冢物,視若鴻毛輕。山家一題評,取予紛奪傾。

奇計先趙璧,拙謀笑秦城。誓將鐵如意,碎與瓦礫并。

寄聲弄丸子,解此兩不情。

次韻酬養(yǎng)直

冰雪照人蘇季子,幅巾短褐在山林。

胸中涇渭自派別,砌下桃李成清陰。

珠藏老蚌夜光逸,豹隱南山春霧深。

軒冕儻來初不計,要從僧榻坐觀心。

再游廬山

聞道猶稊米,駕言事南求。百城走風(fēng)煙,NFDAB錫半九州。

年華去何極,齒發(fā)逝不留。是身萍無根,雪浪從掀浮。

得坎忽自止,此生亦安休??祻]昔所經(jīng),未暇窮深幽。

回首食宿地,歲星行一周。林間訪耆舊,太半即古丘。

五老如故人,相逢更綢繆。仍要木上座,共結(jié)無情游。

仁老湖上墨梅

會稽有佳客,薖軸媚考槃。軒裳不能榮,老褐圍歲寒。

婆娑弄泉月,松風(fēng)寄絲彈。若人天機深,萬家回筆端。

湖山入道眼,島樹縈微瀾?;贸鲭]首春,疏枝綴冰紈。

初疑暗香度,似有危露溥。縱觀煙雨姿,已覺齒頰酸。

乃知淡墨妙,不受膠粉殘。為君秉孤芳,長年配崇蘭。

送墨梅與王性之二首

道人筆下有春色,寫出江南雪壓枝。

千里持來煩驛使,暗香不減隴頭時。(其一)

眼底春光回隴首,雪中疏影落平湖。

政須送與王摩詰,對著輞川煙雨圖。(其二)

送崇上人之湘中

雪照赤藤杖,梅飄白氎巾。三湘寒浸月,七澤渺含春。

物色驕人思,煙波衲子津。天南有回雁,帛信莫因循。

釋梵崇十七首

按:釋梵崇,字實之(《宋詩紀(jì)事》卷九十二)。《全宋詩》未收其人,《宋詩紀(jì)事》卷九十二錄其詩五首。

寓居西林

一身雖復(fù)懶,百念勤掃除。眾人自紛擾,我心長晏如。

寄茲西林寺,適與靜者俱。流水響環(huán)玦,芳林列扶疏。

時聞南面窗,煙中認香爐。夜梵出遠壑,朝云生坐隅。

高眠謝俯仰,一食隨鐘魚。須知天宇間,在所皆我廬,

  何必支上人,買山才隱居。春暮

未作郊原十日游,村村楊柳色青柔。

無端風(fēng)雨夜來惡,桃李一空春又休。

示圓上人三首

小雨驟鳴砌葉,薄云忽改秋容。不見西山暮色,但聞煙外疏鐘。(其一)

繚繞蒼杉萬本,森嚴(yán)密竹千竿。未到菊花時候,夜堂已是清寒。(其二)

竹屋君能共老,蔬畦我自躬鋤。有個生涯湖上,何當(dāng)便賦歸歟?(其三)

香泉濟大師見過

老木因風(fēng)時自號,杜門春徑長蓬蒿。

得君過我殊堪喜,夜語不知山月高。

若訥容膝齋

一室良易安,兩膝劣可受。道人樂虛寂,默坐徹清晝。

雙扉閉不開,而我時一叩。禪味恣所嗜,妙理深莫究。

小窗棲白云,喬木掛元狖。細泉出蒼崖,冷然瀉幽竇。

贈元華二上人

英英二子真連璧,俊氣渾如支遁師。

茶鼎熏爐三日飲,青燈夜雨十年期。

江山去我苦嫌遠,溪寺識君空恨遲。

政自別愁無處著,更當(dāng)啼鳥落花時。

夜歸

暮策返溪寺,松風(fēng)遵路長。水幽聲斷續(xù),山暝色蒼茫。

鐘隱空巖響,露滋群草香。歸來人已寂,華月半虛廊。

春晚和呂少馮

莫問春愁與客愁,從來便覺此生浮。

我令心性底相似,正似荻花江上鷗。

次韻子虛承事

松門閑倚杖,四顧好風(fēng)煙。水繞寒城外,山橫落照邊。

孤云凝大壑,一雁沒遙天。徑欲過支許,青燈對榻眠。

瑛上人從廬山來相訪

昔別江南蕨政肥,今逢淮右雪花飛。

感君千里忽相訪,顧我一身猶未歸。

歲月但驚如鳥過,云山空嘆與心違。

更須少待臘寒盡,復(fù)策瘦藤還翠微。

雜興二首

空山無一事,深喜去人群。草堂繞流水,竹籬懸斷云。

小詩閑里得,幽鳥靜中聞。時得鄰僧飯,同羹碧澗芹。(其一)

振策出游眺,崎嶇歷榛蕪。林靜遠聞雁,水清深見魚。

既喜原野曠,復(fù)欣懷抱舒。歸來日已暝,宿鳥自相呼。(其二)

送子建李教授

相逢初恨晚,欲去更關(guān)心。已是故鄉(xiāng)遠,況茲殘雪深。

野云寒委地,遙日曉升林。執(zhí)手此為別,柴門難重尋。

書西林房壁

秋著梧桐葉已零,西風(fēng)吹起故人情。

不知他日北窗下,誰聽泠泠寒澗聲。

觀燕肅山水

憶昨神林口,江山此畫同。沙鷗輕泛浪,浦樹遠含風(fēng)。

一舸菰蒲外,數(shù)峰煙雨中。個中誰得計,蓑笠釣魚翁。

(以上后集卷下)

釋希顏一首

按:釋希顏,《全宋詩》、《宋詩紀(jì)事》、《宋僧錄》皆未收其人。晚宋孔汝霖編集、蕭澥校正的《中興禪林風(fēng)月集》卷中亦錄希顏《普和寺》一詩,日本禪師于作者下注云:“浙江人也。住元廣寺,有錄號曰《希顏錄》,行于世也?!?/p>

普和寺

朱樓紺殿半江村,石壁深藏佛影昏。

最是夜深潮水滿,櫓聲搖月到柴門。

釋繼興一首

按:釋繼興,《全宋詩》未收,《宋詩紀(jì)事》卷九十二從《圣宋高僧詩選》續(xù)集輯得其詩《寄四明教主》。

寄四明教主

修真依凈社,幽致絕纖埃。盡日冥心坐,諸方學(xué)者來。

衫松圍講石,猿鳥立生臺。卻憶重游處,扁舟泛月回。

釋□益一首

按:釋□益,生平不詳?!度卧姟?、《宋詩紀(jì)事》、《宋僧錄》皆未收。

中川

日薄云收野渡,潮生月上江村。

隔岸人家可數(shù),分明半掩柴門。

釋慧梵二首

按:釋慧梵,字竺卿,嘉興崇德縣石門人,俗姓顧氏。住崇德羔羊村澄寂院。卒年八十九。《全宋詩》未收其人,《宋詩紀(jì)事》卷九十二收其《太湖》一詩。傳詳見《宋僧錄》下頁九三八。

太湖

黃蘆一股水,翠竹兩三家。落日聞雞犬,荊蓁一徑斜。

雨后

柴門三日雨,幽徑十分苔。鞭綻竹間石,NFDA3漫松□臺。

  正嫌屐齒入,休遂馬蹄來。

(以上續(xù)集)

三、《全宋詩》所錄《圣宋高僧詩選》詩歌校讀

希晝

《全宋詩》冊三卷一二五頁一四四一《寄題武當(dāng)郡守吏隱亭》:“卷幕知來?!保白!薄对娺x》前集卷上作“客”,似優(yōu)。又同頁《書惠崇師房》:“故國寒濤闊”,“國”《瀛奎律髓》卷四十七作“域”。又《全宋詩》冊三卷一二五頁一四四二《斷碑》:“唯聞壞陵柏”,“唯”《詩選》前集卷上作“帷”,似以《全宋詩》所錄為是。又同頁《送嗣端東歸》:“卷衣城要落”,“要”《瀛奎律髓》卷四十七、《詩選》前集卷上皆作“木”。又同頁《留題承旨宋侍郎林亭》:“會榮多野客”,“榮”《詩選》前集卷上作“茶”,似優(yōu)。又同頁《早春闕下寄觀公》:“早晚解書招”,“解”《瀛奎律髓》卷四十七作“得”;“坐見青門柳”,“見”《瀛奎律髓》卷四十七作“看”。又同頁《送李堪》:“飄然又出關(guān)”,“又”《詩選》前集卷上作“人”;“月冷洞庭閑”,“庭閑”《詩選》前集卷上作“遲間”。

  保暹

《全宋詩》冊三卷一二五頁一四四六《宿宇昭師房》:“眠云歸未得”,“云”《瀛奎律髓》卷四十七作“臥”。同頁《途次望太行山》:“翠死寒溪水”,“水”《詩選》前集卷上作“木”。頁一四四七《書惟鳳師壁》:“靜話出人閑”,“閑”《詩選》前集卷上作“間”。同頁《重登文兆師水閣》:“秋病幾思閑”,“閑”《詩選》前集卷上作“間”。按此句第二句已經(jīng)出現(xiàn)“閑”字,似當(dāng)作“間”。同頁《送簡上人之洛陽》:“閑身無所滯,獨去背春城。望越鄉(xiāng)心斷,迎嵩隱思生”,“春”、“越”,《詩選》前集卷上作“秦”、“月”。頁一四四九《秋居言懷》:“默默疏林下”,“疏”《詩選》前集卷上作“陳”。同頁《憶松江》:“閑浸客亭浮去棹”,“浸”、“去”《詩選》前集卷上作“漫”、“云”。

文兆

《全宋詩》冊三卷一二五頁一四五二《莎庭》:“窮秋要客步”,“杖痕兼鶴跡”,“要”、“杖”《詩選》前集卷上作“閑”、“秋”。同頁《贈天柱山昕禪老》:“竹牖晴長開”,“長”《詩選》前集卷上作“常”。

行肇

《全宋詩》冊三卷一二五頁一四五三《中秋對月》:“鑒我吟清章”,“章”《詩選》前集卷中作“草”。頁一四五五《郊居吟》:“幽光墜露多”,“光”《詩選》前集卷中作“元”?!皬胶加稗D(zhuǎn)”,“杉”《詩選》前集卷中作“山”。“遙懷起深夕”,“起深”《詩選》前集卷中作“風(fēng)雨”。同頁《送懷古師歸蜀》:“劍江連漢直”,“江”《詩選》前集卷中作“水”。頁一四五六《酬贈夢真上人》:“住期應(yīng)未定”,“住”《詩選》前集卷中作“佳”,是。同頁《送文光上人西游》:“高木墜殘葉”,“葉”《詩選》前集卷中作“霖”?!氨谋碂龑ぁ保盁薄对娺x》前集卷中作“曉”。

簡長

《全宋詩》冊三卷一二五頁一四五七《懷盧叔微》:“古意工徘徊”,“工”《詩選》前集卷中作“空”,是。同頁《贈峽山清倫師》:“混滌巾履塵”,“混”《詩選》前集卷中作“洗”。頁一四五八《李氏山莊留別》:“遠墅灶煙合”,“灶”《詩選》前集卷中作“窯”。頁一四五九《送居壽師西游》:“迢遞咸秦路”,“遞”《詩選》前集卷中作“滯”,似《全宋詩》所錄為優(yōu)。同頁《送僧游五臺山》:“積雪無煩暑”,“雪”《詩選》前集卷中作“云”。同頁《暮春言懷寄浙東轉(zhuǎn)運黃工部》:“應(yīng)徧留題水石閑”,“徧”《詩選》前集卷中作“編”。

  惠崇

《全宋詩》冊三卷一二五頁一四六五《晚夏夜簡程至》:“中夕坐清簟”,“簟”《詩選》前集卷下作“軍”。同頁《書林逸人壁》:“豕時行藥去”,“豕”、“去”《詩選》前集卷下作“有”、“志”。《古塞曲》:“邊烽久不息”,“烽”《詩選》前集卷下作“風(fēng)”。

宇昭

《全宋詩》冊三卷一二六頁一四七四《夕陽》:“苒苒敗沙并”,“并”《詩選》前集卷下作“井”。頁一四七五《喜惟鳳師關(guān)中回》:“磬通花外鄰”,“磬”《詩選》前集卷下作“罄”。同頁《松柄》:“坐閑長滴翠”,“閑”《詩選》前集卷下作“間”。

懷古

《全宋詩》冊三卷一二六頁一四七七《聞蛩》:“斷續(xù)苦相親”,“親”《詩選》前集卷下作“侵”。同頁《寺居寄簡長》:“香燈樹影閑”,“閑”《詩選》前集卷下作“間”,作“間”是,上文“白日自安閑”已出現(xiàn)“閑”。同頁《草》:“叢疏露斷碑”,“露”《詩選》前集卷下作“路”,作“露”是。頁一四七八《爛柯山二首》其二:“依舊日斜暉”,“暉”《詩選》前集卷下作“輝”。

贊寧

《全宋詩》冊一卷一一頁一五○《居天柱山》:“雖逐諸塵轉(zhuǎn)”,“逐”《詩選》后集卷上作“遂”,疑非是。同頁《秋日寄人》:“數(shù)片斜飛檻外云”,“云”《詩選》后集卷上作“行”。

尚能

《全宋詩》冊三卷一七○頁一九二九《金山寓居》:“月到天心當(dāng)剎見”,“剎”《詩選》后集卷上作“利”。“倚吟老樹棲沙鳥”,“鳥”《詩選》后集卷上作“島”。

顯萬

《全宋詩》冊二八卷一六二九頁一八二七六《送炭與湘山西堂惠然師》:“雪欺敗屋閑犀柄”,“犀”《詩選》后集卷上作“屏”,疑非是?!稌园l(fā)山店》:“蓐食小人家”,“蓐”《詩選》后集卷上作“辱”。

延壽

《全宋詩》冊一卷二頁二八《閑居》:“閑居誰似我”,“我”《詩選》后集卷中作“吾”?!耙稗煙o人翦”,“翦”《詩選》后集卷中作“剪”。

智圓

《全宋詩》冊三卷一三五頁一五二八《贈聞聰師》:“幾宿江江寺”,“江江”《詩選》后集卷中作“秋江”,疑是?!督献鳌罚骸俺睕_古各偏”,“各”《詩選》后集卷中作“路”,是,“古各”實乃不辭。

遵式

《全宋詩》冊二卷九八頁一一一三《稽留峰》:“道慚情未損”,“損”《詩選》后集卷中作“減”。

寶黁

《全宋詩》冊一卷五四頁五九一《題逆旅壁》:“只怪高聲問不應(yīng),瞋余踏破蒼苔色?!薄对娺x》后集卷中題作《山院》?!皢枴薄对娺x》后集卷中作“喚”?!安_余”《詩選》后集卷中作“喚予”。

惟政

《全宋詩》冊三卷一六二頁一八三一《山中作》,《詩選》后集卷中題作《橋上》。

顯忠

《全宋詩》冊一二卷六七八頁七九○三《白云莊》:“堪愛仙莊近翠岑”,“堪愛”《詩選》后集卷中作“門外”?!芭Q驍?shù)點煙云遠”,“遠”《詩選》后集卷中作“亂”?!案犚袄险勣r(nóng)事”,“談”《詩選》后集卷中作“譚”。

南越

《全宋詩》冊七二卷三七四七頁四五一九三《石佛寺》:“愿值下生辰”,“辰”《詩選》后集卷中作“晨”。

道潛

《全宋詩》冊一六卷九一一頁一○七一八《何氏寒碧堂》:“城東十畝春蕭瑟,修竹漫山藹如櫛”,“十”、“藹”《詩選》后集卷中作“千”、“愛”?!傍Q鳩野鵲亦解喜”,“鳴”《詩選》后集卷中作“鳥”。頁一○七三三《次韻朱伯收主簿觀雪》,“坐目丘園發(fā)素華”,“目”《詩選》后集卷中作“日”?!俺踔鴶∥囿@擁腫”,“著”《詩選》后集卷中作“看”?!鞍驳迷贩凳帐啊保霸薄对娺x》后集卷中作“層”。頁一○七三五《虛白齋魚于子瞻》,“彼客殷勤贈使君”,“使”《詩選》后集卷中作“我”。同頁《陪子瞻登徐州黃樓》,“飯馀軟語爇香幽”,“軟”《詩選》后集卷中作“敕”?!盃T籠持火報黃昏”,“籠”《詩選》后集卷中作“龍”。“前登修徑步超逸”,“徑”《詩選》后集卷中作“經(jīng)”。頁一○七四八《春詞》:“遠樹依微不辨行”,“辨”《詩選》后集卷中作“辯”。頁一○七五○《九江與東坡居士話別》:“杖屨它時訪小山”,“它”《詩選》后集卷中作“他”。頁一○七六二《梅花寄汝陰蘇太守》:“肯辜魚鳥卻來期”,“辜”《詩選》后集卷中作“孤”。

清順

《全宋詩》冊一六卷九一○頁一○七○九《林下》:“久從林下游”,“從”《詩選》后集卷下作“服”?!翱v渠綠陰繁”,“渠”《詩選》后集卷下作“然”?!伴e來石上眠”,“來”《詩選》后集卷下作“于”。

希雅

《全宋詩》冊七二卷三七四七頁四五一九四《寄禮導(dǎo)師》:“蓮漏夜堂深”,“蓮”《詩選》后集卷下作“蓬”,是。

秘演

《全宋詩》冊三卷一七七頁二○一七《淮上》:“風(fēng)沉入語遠”,“入”《詩選》續(xù)集作“人”,是。

清外

《全宋詩》冊七二卷三七四七頁四五一九五《葛洪丹灶》:“掛樹復(fù)凝空”,“掛”《詩選》續(xù)集作“樹”。

如璧

《全宋詩》冊二二卷一二八七頁一四五八五《山居雜頌》:“禪堂茶退卷殘經(jīng),竹杖芒鞋信腳行”,“退”、“芒”《詩選》續(xù)集作“散”、“麻”。頁一四五九八《訪韜光庵主不遇》:“柳光飛盡綠陰交”,“光”《詩選》續(xù)集作“花”,疑是?!暗廊碎]口不知處”,“口”《詩選》續(xù)集作“戶”。頁一四五六七《再用韻》,詩題《詩選》續(xù)集作《再用趙元達韻》。“夜來雨過菖蒲靜”,“靜”《詩選》續(xù)集作“凈”。

惠洪

《全宋詩》冊二三卷一三三五頁一五一八○《寓鐘山》:“生涯如倦鳥”,“倦”《詩選》續(xù)集作“俗”?!盁熛芽铡保跋薄对娺x》續(xù)集作“銷”。頁一五二三六《寄傲軒》:“道夫飛鳥倦知還,一缽安巢又故山?!薄胺颉?、“又”《詩選》續(xù)集作“人”、“入”,疑皆是?!半S意園林指顧間”,“園”《詩選》續(xù)集作“云”。頁一五二三一《秋千》:“飄揚血色裙拖地”,“揚”《詩選》續(xù)集作“搖”?!安世K斜掛綠楊煙”,“掛”,《詩選》續(xù)集作“擘”。頁一五二一二《送僧游南岳》,《詩選》續(xù)集題作《送僧》。“古寺閑關(guān)聊作招”,“閑關(guān)”《詩選》續(xù)集作“閉門”?!安豢笆栌暝诎沤丁?,“在”《詩選》續(xù)集作“滴”。“峰頂同誰看石橋”,“峰頂同誰”《詩選》續(xù)集作“同上峰頭”。頁一五三○七《秋晚》,《詩選》續(xù)集題作《策杖》?!袄嬲韧斫?jīng)桑柘塢”,“梨杖晚經(jīng)”《詩選》續(xù)集作“策杖晚煙”。頁一五三○九《湓江宿舟中》,《詩選》續(xù)集題作《湓江夜泊》?!昂麎糁薪掳住保对娺x》續(xù)集作“好是夢回江上月”。

守詮

《全宋詩》冊一四卷八四一頁九七五三《題梵天寺》:“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松扉竟未掩,片月隨行屨。時聞犬吠聲,更入青蘿去?!痹婎}《詩選》續(xù)集作《晚歸》?!八隆薄ⅰ八伞?、“竟”、“行”、“時”、“更”《詩選》續(xù)集分別作“路”、“柴”、“夜”、“云”、“惟”、“又”。

正宗

《全宋詩》冊二八卷一六二九頁一八二七五《觀孫司戶畫壁》:“馀地著山川”,“山”《詩選》續(xù)集作“水”。

法平

《全宋詩》冊三八卷二一四九頁二四二一九《曉上人還浙東》:“老罷苦為情”,“苦”《詩選》續(xù)集作“若”。

四、《圣宋高僧詩選》中宋僧生平叢考

鑒微

釋鑒微,《全宋詩》冊七二卷三七四七頁四五一九一錄其詩二首,無傳。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三十七“近世釋子詩”條載:“公嘗言近世釋子多工于詩”,“浙右僧寶通、守恭、行肇、鑒微、簡長、尚能、智仁、休復(fù)”

《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81頁。

,可見鑒微為浙右僧?!肮?,指楊文公楊億(974—1021),楊億稱鑒微為“近世”人,可見鑒微與楊億大致同時。又南宋宗曉(1151—1214)所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錄鑒微詩一首《詩四十言寄贈四明教主禮師幸惟采覽》:“島寺鯨波匝,真修古亦稀。晨齊禽睇缽,夕講月生衣。爐靜檀煙直,龕遙燭影微。何當(dāng)浮桂楫,江上共忘機?!?p class="Postil">《四明尊者教行錄》,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6冊,第914頁。

此詩《全宋詩》失收。作者署作“雪苑左街講經(jīng)論文章應(yīng)制箋注御集賜紫鑒微”??梢?,鑒微與四明尊者知禮(960—1028)同時。據(jù)南宋志磐編《佛祖統(tǒng)紀(jì)》卷四十四載真宗天禧四年(1020),真宗賜知禮號“法智大師”:“時譯經(jīng)院證義、簡長、行肇等二十三人,各寄聲詩(詩見《四明教行錄》及刻石在南湖),贊美道德。”

《佛祖統(tǒng)紀(jì)》,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第406頁。

鑒微即為這二十三人之一,亦可見鑒微與知禮同時。從其結(jié)銜可見,其為雪苑僧,“左街講經(jīng)論文”是兩街僧錄司的佐職。“箋注御集”事指真宗天禧四年(1020)《法音集》的箋注之事,宗曉《法華經(jīng)顯應(yīng)錄》卷下云:“天禧中,詔下僧錄簡長等注釋御制《法音集》?!庇衷苷孀谫n紫。從上可見,鑒微與楊億和知禮同時,天禧四年曾受詔箋注真宗御集,并于同年送知禮還四明,大致活躍于真宗時,所以鑒微時代應(yīng)在北宋真宗年間,不應(yīng)放在時代不詳或無考的《全宋詩》冊七二。

子熙

釋子熙,《全宋詩》未收其人。有詩送本如上人,釋本如(981—1050),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俗姓林。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住東山承天寺,歷三十年。仁宗慶歷二年(1042)賜號神照大師,建白蓮寺?;实v二年(1050,一作皇祐三年)卒。如果詩中之本如上人即此釋本如,那么子熙與之同時,則子熙亦為北宋中葉之人。

希雅

《全宋詩》冊七二卷三七四七頁四五一九四據(jù)《圣宋高僧詩選》后集卷下輯其其詩《寄禮導(dǎo)師》,然無傳。按此詩又見《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拙詩寄贈四明延慶禮公導(dǎo)師》,此詩作者前署作“上都應(yīng)詔箋注后集僧希雅”。可見,希雅為上都僧。詩中的“禮導(dǎo)師”乃四明尊者知禮大師,從稱其為“導(dǎo)師”來看,希雅可能為天臺宗僧人,亦可見希雅約晚于知禮。曾受詔箋注御集后集。

楚巒

《圣宋高僧詩選》后集卷中收楚巒詩《青城山觀》,《宋詩紀(jì)事》卷九一、《全宋詩》卷三七四七據(jù)此錄,《宋僧錄》其傳亦不詳。按唐釋神清《北山錄》卷九《異學(xué)》宋慧寶注云:“近代云頂山詩僧昭符毀佛輕人,投江而死。東川楚巒自縊而死?!?p class="Postil">《北山錄》,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2冊,第629頁。

按慧寶為北宋初人,慧寶稱楚巒為“近代”人,則楚巒亦為北宋初年之人。其為東川人,且自縊而死。

希顏

明如巹續(xù)集《緇門警訓(xùn)》卷二《釋難文》云:“希顏首座,字圣徒。性剛果,通內(nèi)外學(xué)。以風(fēng)節(jié)自持,游歷罷歸隱故廬,跡不入俗,常閉門宴坐。非行誼高潔者,莫與友也。名公貴人累以諸剎招之,堅不答?!?p class="Postil">《緇門警訓(xùn)》,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8冊,第1049頁。

云云??梢娤n仯质ネ?。從前文所引《中興禪林風(fēng)月集》注可見,其為浙江人,住元廣寺。宋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及其所編《樂邦文類》卷五皆載其為雪溪首座。《樂邦文類》卷五載其《憶佛軒詩》(《全宋詩》亦失收)序云:“自古有言:‘人生百歲,七十者稀?!枋0l(fā),叨預(yù)僧列。今幸七十,處世非久,朝夕人耳?!笨梢?,希顏十六歲出家,年過七十。又《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載其《四明法智大師贊》序云:“四明延慶道場教主法智大師,皇宋四葉,天圣六年示滅,殆今紹興甲戌一百二十有九矣。”按:紹興甲戌即紹興二十四年(1154)。可見,其紹興二十四年時仍在世。又《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載其《四明法智大師諱日疏》一文。

道全

《全宋詩》冊一三卷七八二頁九○五八、《宋僧錄》上冊第八○九頁小傳僅云其字“大同”?!妒ニ胃呱娺x》續(xù)集載其詩《秋曉》,此詩又見于晚宋孔汝霖編集、蕭澥校正之《中興禪林風(fēng)月集》卷上,題作《秋晚》,作者下有日本禪師注其號“月庵”,可補《全宋詩》、《宋僧錄》小傳。

擇鄰

《圣宋高僧詩選》續(xù)集載其詩《寄禮法師》,《全宋詩》冊七二卷三七四七頁四五一九五據(jù)此以錄,然將其名誤作“擇璘”?!度卧姟窡o傳。此詩又見《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題作《謹(jǐn)吟五言一首寄贈四明禮師教主伏冀慈覽》,作者署作“雪苑僧擇鄰”,詩末有作者自注云:“庚申歲秋季月望日書。”庚申年,即真宗天禧四年(1020)。擇鄰亦為《佛祖統(tǒng)紀(jì)》卷四十四所載“各寄聲詩”給知禮的二十三人之一。從上可見,擇鄰為雪苑僧,與知禮大師同時。又《續(xù)傳燈錄》卷十九大鑒下第十四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六十九人中有“凈慧擇鄰禪師”。其著作甚多,日僧圓超《華嚴(yán)宗章疏并因明錄》卷一著錄:“《義斷記》一卷,擇鄰述?!比丈莱稏|域傳燈目錄》卷一著錄:“《同論抄》二卷,擇鄰,又云疏鈔?!睋襦徟c知禮同時,可知為北宋初期時人,故其詩不應(yīng)放在《全宋詩》冊七二中。

清外

《全宋詩》冊七二卷三七四七頁四五一九五、《宋詩紀(jì)事》卷九十二據(jù)《圣宋高僧詩選》續(xù)集錄其詩一首,然無傳,《宋僧錄》亦無傳?!吨信d禪林風(fēng)月集》卷下載其佚詩《望海閣》,日僧注云其乃“吳中僧”,可見清外乃蘇州僧人。

昭符

《全宋詩》冊七二卷三七四七頁四五一九四據(jù)《圣宋高僧詩選》續(xù)集錄其詩《秋夕》,然無傳。按:《佛祖統(tǒng)紀(jì)》卷四十六有:“詔法燈禪師住襄陽,鹿門郡將諷諸山辨金帛,詣京師作千道齋。師曰:‘童牙事佛且非風(fēng)狂,豈當(dāng)用十方檀施千里以媚道士?’郡將愧而止,叢林聞而壯之。西蜀寶梵大師昭符、魯直稱之曰(下略)?!?p class="Postil">《佛祖統(tǒng)紀(jì)》,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第421頁。

又《北山錄》卷九載:“近代云頂山詩僧昭符毀佛輕人,投江而死?!?p class="Postil">《北山錄》,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2冊,第629頁。

疑此兩昭符非一人,《詩選》所載昭符最有可能是云頂山詩僧昭符。

法具

釋法具,字圓復(fù),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兆?、高宗時以詩游士大夫間,有《化庵湖海集》二卷,已佚?!度卧姟穬远呔硪晃迦摺ⅰ端紊洝飞蟽缘谌豁撚袀?。按:《中興禪林風(fēng)月集》卷上載其佚詩一首,日僧注云其號“化庵”,可補《全宋詩》小傳及《宋僧錄》。

繼興

《圣宋高僧詩選》續(xù)集載其詩《寄四明教主》,此詩又見《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題作《五言四十字詩寄上四明禮師法主》,作者署作“應(yīng)制箋注御集僧繼興上”,上已考箋注御集之事在真宗天禧四年,可見繼興亦活躍于真宗年間,其亦為《佛祖統(tǒng)紀(jì)》卷四十四所載“各寄聲詩”給知禮的二十三人之一,可知其與知禮同時。

五、結(jié)語

晚宋江湖詩人兼書商陳起所編《圣宋高僧詩選》,集合了兩宋時代六十位著名詩僧的作品,展現(xiàn)了宋代詩僧文學(xué)的發(fā)展歷程。《詩選》前集三卷所載宋初九僧的作品,可能來自陳充所編的《九僧詩集》。目前,“九僧”絕大部分作品也僅見于《詩選》,這對于研究宋初詩體之一的“晚唐體”及九僧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文獻基礎(chǔ)。元初方回在編選《瀛奎律髓》時所選“九僧”之詩即來自于《詩選》。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真宗天禧四年(1020),天臺宗知禮大師被賜“法智大師”,當(dāng)時有詩僧二十三人贈詩,這些詩全部及僅見南宋初年宗曉(1151—1214)所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中,而其中有不少詩人及詩作亦見《詩選》,所以可能陳起在編纂《詩選》時參考過《四明尊者教行錄》。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孔汝霖編、蕭澥校正的《中興禪林風(fēng)月集》所選詩中亦有不少詩見于《詩選》中,蕭澥與陳起同為江湖詩派詩人,可能《中興禪林風(fēng)月集》受《詩選》的影響。

《圣宋高僧詩選》是研究兩宋詩僧文學(xué)的重要文獻,其本身亦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首先對《全宋詩》的??本哂幸欢ǖ膬r值,如《全宋詩》冊三卷一二五頁一四四六保暹《途次望太行山》:“翠死寒溪水,香殘別洞花”,“水”《詩選》前集卷上作“木”?!澳尽迸c下句“花”相對,于意為優(yōu)?!度卧姟穬匀硪欢屙撘凰奈逦逍姓亍督季右鳌罚骸斑b懷起深夕”,“起深”《詩選》前集卷中作“風(fēng)雨”?!捌鹕睢辈晦o,作“風(fēng)雨”佳?!度卧姟穬匀硪欢撘凰钠咂邞压拧堵勻恕罚骸皵嗬m(xù)苦相親”,“親”《詩選》前集卷下作“侵”。從上句“幽蟲侵暮急”看,疑作“親”是。《全宋詩》冊七二卷三七四七頁四五一九四希雅《寄禮導(dǎo)師》:“蓮漏夜堂深”,“蓮”《詩選》作“蓬”,《四明尊者行教錄》卷六亦作“蓬”,故應(yīng)以作“蓬”為是,且“蓮漏”實為不辭。于此可見,《詩選》所錄文本明顯優(yōu)于《全宋詩》所錄文本。

《詩選》保存的宋僧佚詩,有資于《全宋詩》之補遺。最有價值的是,《詩選》保存了江西詩派詩人善權(quán)十五首佚詩

陳新先生僅從《后村千家詩》后集卷八輯得善權(quán)《送墨梅與王性之》一首(《全宋詩訂補》,陳新、張如安、葉石健、吳宗海訂補,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834頁,此詩亦見《詩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