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以濁為歡的時候,就很難體會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歡樂已盡、濁心再起的時候,人間就愈來愈無味了。
這使我想起東坡的另一首詩來: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憑著東欄看著欄桿外的梨花,滿城都飛著柳絮時,梨花也開了遍地,東欄的那株梨花卻從深青的柳樹間伸了出來,仿佛雪一樣的清麗,有一種惆悵之美,但是人生看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幾回呢?這正是千古風流人物的性情,這正是清朝大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游錄》中說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自是第一流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歡里也能體會人間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濁滔滔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