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了它,任何食物都變成了佳肴(2)

今天也要好好吃飯 作者:蔡瀾


“甜”這個字,廣東人有時作“甘”,這個甘并非一味指甜,像吃苦瓜時吃出的美味,也叫“甘”。名副其實地甘的醬油,我也愛吃。臺灣“民生食品工廠”制造的“壺底”醬油,是我餐桌上必備的其中一種,它下了甘草,所以有甘味,一瓶小小地,像Tabasco(一種辣醬油)那么大,賣得相當(dāng)貴。有次我自己用甘草和普通生抽來炮制,也有同一效果,不過醬油能吃多少呢?貴就貴吧,到臺灣旅行時就入貨,沒有斷過。最近這公司又出產(chǎn)了一種叫“炭道”的系列,說是用青仁黑豆,經(jīng)長時間儲蔭,以特殊釀造方法,取壺底油濃縮之純正壺底油精云云。說了老半天,還是在醬油中加了甘草和糖罷了。

餐桌上另一小瓶,是越南的魚露,雙魚牌(Hanh Phuc),有六十巴仙的濃厚,倒出來黏黏地,像糖漿,味道十分強烈,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如果你嫌太腥,那么買泰國的魚露好了,我也時常用,要認(rèn)明是“藍(lán)象(BlueElephant)”牌才好。

香港的魚露廠已快絕滅了吧?從前有好幾種水平都很高,當(dāng)今找不到了,僅存的有“廚師牌”魚露,由李成興魚露罐頭廠制造,味道屬于泰國式的淡,不是越南式的濃。至于內(nèi)地潮汕出產(chǎn)的魚露,擔(dān)心質(zhì)量控制得不佳,就沒隨便去亂買了。

做東南亞菜時,當(dāng)然用當(dāng)?shù)蒯u油,像印度尼西亞炒面,就得去買他們的ABC牌子,叫為Kecap Manis,是種甜醬油。印度尼西亞人最初不會分辨甜醬油和西紅柿醬,所以名字上用了茄醬的同音字。印度尼西亞炒面少了它,就沒有印度尼西亞味,不好吃了。因為它又甜又濃,價錢又便宜,許多賣海南雞飯的鋪子,都用印度尼西亞醬油來代替新加坡醬油。

其實雞飯醬油是海南人做得最正宗,他們有秘方,不公布。我的海南醬油是新加坡“逸群雞飯”的老板送的。我們互相欣賞,因為我喜歡,他就給了我一個油桶那么多的醬油,吃到現(xiàn)在還用不完,真謝謝他。

醬油實在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的國家的產(chǎn)品,非原始的鹽可比。任何難吃的東西,有一點上等的醬油,都變成佳肴。但是,遇到巧手的主婦,根本不用點醬油,像媽媽這一類的人物做的,咸淡適中,醬油都失去了作用,不過當(dāng)今能嘗到不點醬油的菜,少之又少,所以,廚房中還擺著那么多瓶的醬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