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作些分析。當時所謂康乾盛事,經(jīng)濟有了較大發(fā)展,隨之也便有了先進思想的產(chǎn)生。雖然統(tǒng)治者大興文字獄,但禁錮不了這些思想的傳播,它也會像無所不在的春風一樣吹到大觀園,叩響瀟湘館的門。她與寶玉一同覺醒,也就是成為李贄所論具備“童心”的人;成為防衛(wèi)森嚴的賈府的先知先覺者。新的東西在守舊者的眼中看來,從來都是怪異的東西、大逆不道的東西,他們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她與寶玉相同,“無故尋仇覓恨,有時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務”“行為偏僻乖張”,這就是封建衛(wèi)道者眼中的寶玉和黛玉的形象。試問,有這樣思想行為的人,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怎能不視為異類呢?黛玉不被理解也就是自然的事了。如果這樣的異類再與另一個已令長者頭疼的異類結(jié)合在一起,那后果不是不堪設(shè)想嗎?如果他們真的結(jié)合了,必將像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一樣,使賈府得不到片刻安生。
因而他們出來了,或明里或暗里對寶黛的婚事進行了各種干預。這其中就有賈母對黛玉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由近而疏,并有呵責之意;元春在黛玉的婚事上也早就有了暗喻;趙姨娘也不時在賈政面前大進讒言;最終王熙鳳一個狠毒的“掉包計”也適時出籠了。在黛玉對愛情的焦渴之中,猝不及防之時,明槍暗箭集中了火力突然襲擊,她無力抵抗,隨著愛情像花朵一般隕落,黛玉也便隨之夭亡了。
我們也應當看到,賈府的掌權(quán)者除了對她的思想拒斥以外,對她的身體也是不能不予以考慮的?!皨梢u一身之病”的黛玉的確太柔了太弱了,雖經(jīng)過不少名醫(yī)的治療,但仍沒有起色。悲觀的黛玉愈益悲觀了,以至于發(fā)出“我的病是不能好的了”的哀嘆。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心情越不好身體越衰弱,身體越衰弱心情越不好。這時,死亡的陰影早已籠罩她的心頭了,聰明的黛玉知道她在爭奪寶玉的愛情天平上,與別的女孩相比,已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砝碼。但心高氣傲的黛玉就是不甘,她不甘讓別人把寶玉從自己的身邊奪走,所以她才視“金鎖”“金麒麟”如寇仇。就這樣日復一日地煎熬著,病也就一日重似一日了,她距離愛情的目標也便越來越遠。最后終于被決策者所棄,夭折在苦苦追求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