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對“禮"學的傳承與解讀新變 3 1 從現(xiàn)存資料可以窺見,蔡邕解讀經(jīng)典的特點已超出了經(jīng)學家們只 注重闡發(fā)經(jīng)典的微言大義,而蔡邕是以一個學者身份,非經(jīng)學家的視 角,注重考據(jù)和研究方法,注重學問和具體問題,解讀有了一些新的 特點。 第三節(jié) 解讀《禮記 。月令》的思想新變 蔡邕解讀《禮記·月令》的思想新變,主要體現(xiàn)在與漢末主流經(jīng)學 家鄭玄的解讀思想不相一致。蔡邕和鄭玄是同時代人,把這二人做比 較是能夠說明問題的。蔡邕解讀《月令》與鄭玄的主要差別,是蔡邕對 儒家思想有明顯的消解傾向,以及由解讀《月令》而體現(xiàn)的他對“自 然”的體認。 鄭玄在對《三禮》進行注釋的時候,如果有古制可循,則一定會依 古制。因為儒家一直認為周代古制是最適合社會統(tǒng)治需要的。孔子 就曾感嘆“: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雹俚?是,蔡邕卻并非認為古制都是可以依傍的。在《月令問答》里有這樣 幾則:② 問者日“:子說《月令》,多類《周官》、《左氏》。假無《周官》 《左氏傳》《,月令》為無說乎?" 日“:夫根柢植,則枝葉必相從也。 《月令》也《周官》,并為時王政令之記,異文而同體。官名百職, 皆《周官》解《,月令》甲子,沈子所謂似《春秋》也。若夫太昊、蓐 收、句芒、祝融之屬《左傳》造義立說,生名者同,是以用之?!? 問者曰“:既用古文于歷數(shù),不用《三統(tǒng)》,用《 四分》,何也?” 曰“:《月令》所用,參諸,非一家之事,傳之于世,不曉學者,宜以 當時所施行夫密近者?!度y(tǒng)》已疏闊廢弛,故不用也。” ①(清)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87頁。 ②(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901刪 頁。32 蔡邕評傳 問者日“:既不用《三統(tǒng)》,以驚蟄為孟春,中雨水為二月節(jié), 皆《三統(tǒng)》法也,獨用之何?"曰“:《孟春月令》曰‘蟄蟲始震’,在正 月也。中春始雨水,則雨水二月也。以其合,故用之。" 蔡邕認為《,月令》是與《左傳》同時代的周代典籍,這以古文經(jīng)學家的 視角來看則應該以古制為依據(jù),對其進行注釋,但是蔡邕沒有刻板地 遵循古文經(jīng)的家法。《三統(tǒng)歷》是根據(jù)漢初《太初歷》制定的。《后漢 書·律歷志中》:“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統(tǒng)歷?!蓖跸戎t集解引清錢大 昕“:三統(tǒng)與太初異名而同實。劉子歆用太初法推衍之以說《尚書》、 《春秋》,又追 日月五星同起牽牛之始,以為太極、上元,初非別立一術, 則三統(tǒng)之名不 自歆始也。"《三統(tǒng)歷》實際上是上古就開始使用的歷 法,漢代的劉歆把它系統(tǒng)化了?!端姆謿v》從東漢時開始使用,是編欣、 李梵等創(chuàng)制。從數(shù)據(jù)測算上看《,四分歷》已經(jīng)比《三統(tǒng)歷》精確很多 了《,后漢書·律歷志中》“:四分歷本起圖讖,最得其正。” 蔡邕認為《,月令》“體大經(jīng)問”,并不是一種歷法可以解釋全面 的,對《月令》的注釋需要全面考察《,四分》比《三統(tǒng)》精確,雖然不是 古制,但更適合《月令》的實際內(nèi)容。但是《三統(tǒng)》里能夠解釋《月令》 的部分蔡邕還是采納的。同時,在采用《四分》和《三統(tǒng)》之外,蔡邕還 注重實際的天象情況來解釋《月令》物候?!敖癫灰詺v節(jié)言,據(jù)時始暑 而記也。歷于大雪、小雪、大寒、小寒皆去十五 日,然則小暑當去大暑 十五 日,不得及四十五 日。不以節(jié)言,據(jù)時暑也?!? 從這一點看,蔡邕的解讀更加注重“博"與“通”。這和魏晉學人 的治學方式有些相通的地方。《魏書》記載溫子升“子升初受學于崔 靈恩、劉蘭,精勤,以夜繼晝,晝夜不倦,長乃博覽百家,文章清婉。"《晉 書》也有“:(嵇康 )學不受師,博覽無不該通,……彈琴泳詩,自足于 懷。"“(郭象)太尉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簳x 以后的文士注重閱讀的廣泛,博采各家專長。 蔡邕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對儒學經(jīng)典解讀上也出現(xiàn)了疑惑,表 現(xiàn)是解讀中的對儒學學說的消解傾向。這種傾向可能是無意識的,但 這卻構成了蔡邕經(jīng)學解讀的思想新變。第二章 對“禮"學的傳承與解讀新變 33 問者曰“:《令》以中秋筑城郭,于經(jīng)傳為非其時。《詩》日: ‘定之方中,作于楚宮?!?,營室也。九月十月之交,西南方中,故 傳曰‘小昏正而栽筑’,即營室也。昏正者,昏中也。栽筑也,栽木 而始筑也。今文在前一月,不合于經(jīng)傳也。”[案:此條闕答語。] 《詩經(jīng)》一直是從先秦開始就是儒士學者研習的經(jīng)典,尤其是春秋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合縱連橫、進行外交的時候所選用的辭令都是以 《詩經(jīng)》為主,這就是所謂的“不學《詩》,無以言?!薄蹲髠鳌べ夜?年》里記載晉公子重耳與秦王會面時的場景:“公子賦《河水》,公賦 《六月》?!薄逗铀肥恰对娊?jīng)·小雅》的篇目,原意是小河的水最終匯人 大海,重耳這樣說引申為將來會歸順秦國。《六月》也出自《詩經(jīng)·小 雅》,原內(nèi)容是賢臣尹吉甫輔佐帝王征伐。秦王引申為重耳會像尹吉 甫一樣成功。在《論語》里,孔子的弟子也經(jīng)常討論《詩經(jīng)》?!霸佑?疾,召門弟子日:‘啟予足 ! 啟予手 ! 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 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 小子 !’’①孔子對《詩經(jīng)》評價也很高,他 認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②《詩經(jīng)》是“樂而不淫,哀 而不傷"。⑧漢代奉六經(jīng),開經(jīng)學博士的順序也是以《詩經(jīng)》為首。漢儒 對這部經(jīng)典尊崇有加,行為準則以《詩經(jīng)》為標準。 蔡邕在解讀《月令》的時候卻沒有遵照這一經(jīng)典的解說?!对娊?jīng)》 認為九、十月是修筑房屋的時間,蔡邕在解讀《月令》時認為八月才是 修筑房屋的最佳時間。雖然這條問答沒有答語,無法知曉蔡邕的道理 是什么。但是不以《詩經(jīng)》來改正《月令》的“錯誤",而堅持實際天象 物候對修筑房屋的影響·,這實際是在消解儒家經(jīng)典對人思維方式的 束縛 n ’ 問者日“:子說三難,皆以日行為本?!豆耪摗?、《周官》、《禮 記》說,以為但逐惡而已,獨安所取之?”日“:取之于《月令》而已。 四時通等而夏無文,由日行也。春行少陰,秋行少陽,冬行太陰, 陰陽背使不于其類,故冬春難以助陽,秋難以達陰。至夏節(jié)太陽 行太陰,自得其類,無所扶助,獨不難取之于是也。" ①②③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9、11、30 頁。34 蔡邕評傳 《古論》《、周官》《、禮記》都是儒家記載禮制的典籍。蔡邕注釋《月令》 卻沒有依照古禮,以《月令》為主,因為他認為《月令》“不宜與記書雜 錄并行而記家記之……非其本旨。"不遵循古禮所記載的,以《月令》 為尊,從儒家的角度看是越禮的行為?!白尤眨号d于詩,立于禮,成于 樂。"①《論語》里講到“禮”的地方有 75 次,這其中以講君子修為的 “禮”占主要,天子禮制的部分很少??鬃诱J為天人關系應該是“不以 禮為核心,而以仁為核心。"②《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有:“《詩》、 《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薄蹲髠鳌芬舱J為《,詩》和《書》是儒 士要先行修習的。儒家講究以禮調和人們的關系,蔡邕對這種儒家禮 制發(fā)出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以隱于儒家經(jīng)典之中來闡釋,這種思想和方法 對魏晉后學都是一種啟發(fā)。 魏晉玄學繼漢代經(jīng)學而起,它不同于經(jīng)學的特色,是道家思想的 復興。但是從玄學發(fā)展的過程看,它的主要 目的不是以“道"換“儒”, 而是要援“道"人“儒",以達到儒道融合的目的。玄學家依然尊崇孔 子為“圣人",老莊是“大賢”。如何調和兩者的對立關系呢?“他們的 辦法是,先從道家思想里提煉出‘以無為本,以有為末’的精華,作為玄 學家的根本指導思想。"③王弼是魏晉玄學的先驅者之一。對他所處 時代社會上的名教問題,他給予了充分的關注。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崇本以息末"。他認為名教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是不能因為名 教而名教,如果只是以名治名,那么就會出現(xiàn)不可收拾的局面。如何 去掉這一弊端,王弼提出了回歸名教的本源——“樸"?!皹恪奔础暗馈薄?老子也強調過“樸"的意義。這又回歸到了道家的核心之中。王弼的 結論是“:名教”出于“ 自然”。自然即樸即道。他的結論 旨在為“名 教"尋找本源,以此消解儒學對人性的控制。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蔡邕曾經(jīng)當著王粲的面和朋友說 “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薄度龂尽の簳ょ姇鳌纷⒁恫┪镉洝?載“: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shù)車與粲,粲亡后,相國掾魏諷謀反,粲 子與焉,既被誅,邕所與書悉人葉。"王粲死后,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曹丕 所殺,就把王粲族兄的兒子王葉過繼給王粲,王葉是王弼的父親,所 以,我們可以推斷,王弼從他父親那里繼承了蔡邕的藏書,從蔡邕的藏 ①②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7 年版,第8 1、1 6 頁。 ③唐翼明《:魏晉文學與玄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63 頁。第二章 對“禮"學的傳承與解讀新變 35 書里讀到蔡邕的思想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漢末從蔡邕開始的這種消 解儒教的思想,在魏晉之初就開始盛行,進而發(fā)展成反儒教潮流。王 弼也許正是從祖輩那里得到了靈感,才把這種思想融匯到玄學中 去的。 針對鄭玄和蔡邕對《月令》同一句子的注釋來看,蔡邕更注重對自 然的介紹?,F(xiàn)試舉一例。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fā)聲,始電,蟄蟲成動,啟戶始出。① 鄭注:右記時候。 蔡注:季冬,雷在地下。則雉應而錐;孟春動于地上,則蟄蟲 應而振出。至此月而升于天之下,其氣發(fā)揚也。以雷出有斬,故 言 乃n 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② 鄭注:皆記時候也。螻蟈,奩也,王瓜,萆挈也。 蔡注:螻,螻蛄。蟈,嘏蟆也。 其數(shù)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窀,祭先肺。溫風始至,蟋蟀居 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螢。③ 鄭注:皆記時候也,鷹學習,謂搏攫也。 蔡注:鳩化為鷹,鷹還化為鳩,故曰化。今腐草為螢,螢不後 為腐草,故不稱化。 以上三句反映的是《月令》中記載物候的內(nèi)容。從鄭玄和蔡邕的注釋 可以看到,鄭玄對物候的記載沒有展開,認為這只是對當月自然現(xiàn)象 的記錄。蔡邕則更為深入把這種自然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詳細地加以解 釋。并且打破月令時間上的限制,注意“博"取,從根本開始注釋。以 第一條為例,蔡邕對自然界的雷聲、蟄蟲如何在孟春開始活動的自然 ①②③(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425、441、448頁。3 6 蔡邕評傳 形成過程給予了解釋。尤其是第三條,蔡邕對 自然界“化”進行了推 衍,與莊子的“鯤化為鵬"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對自然注釋的深入態(tài)度 上看,蔡邕在解釋儒家經(jīng)典的時候流露出對“自然"的尊敬與關注。雖 然他沒有提出“ 自然"和“名教”的概念,也沒有把兩者對立起來,但 是,他在解釋儒家著作時近自然的傾向,己經(jīng)為后來的魏晉玄學作了 榜樣。 《月令》本身包含了政令依據(jù)天時、自然制定的思想。但傳統(tǒng)的經(jīng) 學家都會以經(jīng)典為政治服務的目的來注釋經(jīng)典而忽略自然。以鄭玄 為例,他是忠君思想的擁護者。他在給《論語·為政》做注釋的時候 說“:見義,謂見君有危難,當致身授命以救君,是見義而為,故勇、義兼 言。若朋友推刃,是不義而勇”。所以,鄭玄特別強調維護大漢天子的 利益和地位。在為《易》做注的時候,他說“山在地上,澤在地下,澤以 自損增山之高也,猶諸侯損其國之富,以貢獻于天子,故謂之損也”。 自然物候也好,乾坤卦象也好,儒家都是把天子擺在最高地位上,天地 萬物都是受天子驅使。 蔡邕注釋經(jīng)典時,更多地考慮了自然的因素?!耙蛱鞎r,制人事, 天子發(fā)號施令,祀神受職,……所以順陰陽,奉四時,效氣物,行王政 也。”①天子施政是以自然為前提的,由此才可以風調雨順。在這里, 自然是不受天子控制的,蔡邕顯然是把天子置于自然之下,這是對“自 然”重要性的認識,表現(xiàn)出輕君的思想傾向。他認為人類社會之初,自 然就是在人之上的,人當然也包括君王?!啊秷虻洹啡眨骸嗣撕停瑲J 若昊天,立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陔m然蔡邕還沒有給“自然"賦予 更多的意義內(nèi)涵,但是對天子地位的重新審視,把 自然放在大于一切 的位置上,對儒學不失為又一次挑戰(zhàn)。 經(jīng)學是漢代的治學特色,治經(jīng)之學可以視為漢代的哲學思想的體 現(xiàn),是漢代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蔡邕對儒家經(jīng)典的解讀不同于漢代 的經(jīng)生,而其中蘊含的“前衛(wèi)”思想則對后世哲學思潮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 響,是漢晉間文化轉型的一個支點。 ①②(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90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