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計劃一個人去翁布里亞的臺伯河口,最后還是沒去成。其實,我在羅馬的天使橋下見過臺伯河,蓊蓊郁郁,一路坦蕩蕩流去。羅馬人沿河邊慢跑,樹蔭下讀書,戴天線耳機扮外星人。但我渴望見到它的非城市版——臺伯,舌尖說起這名字就有種遠古的泥土味,我不禁想象它的泥岸,淺灘處的漿流,野生的馥郁枝葉,有羅馬人之前的伊特魯里亞人走過,頭上盤著同希臘人相似的枝冠,但飲酒作樂,遠處,他們的手工匠在干燥土原上鑄銅……
和佩魯賈滿山石頭共度一百多日,多想看見水。翁布里亞的臺伯河河口,伊特魯里亞人在半圓形墓穴里畫葡萄花朵詩琴宴會的地方。伊特魯里亞人,羅馬帝國崛起之前意大利中北部的部族,今天的我們只能根據(jù)一些墓穴繪畫和隨葬品來追溯他們的氣息。那些繪畫和葬品柔和而燦爛,那造型的神秘性,那奇異的美,都令人想起克里特藝術(shù),克里特和伊特魯里亞,相對于古希臘和古羅馬,前兩者都是在一個盛大的時代來臨之前靜靜獨處的旖旎幻色,都曾長久被世人遺忘,展露到世人眼中時又已因時空流轉(zhuǎn)而獨享靜默。
勞倫斯曾在20世紀初親身訪問那些當時幾乎被人遺忘的墓穴,坐牛車走泥路,寫出一本《伊特魯里亞人的靈魂》。有意思的是,勞倫斯不僅描述了他在拉丁平原上發(fā)掘到的兩千多年前寶藏之燦爛,還詳盡描畫了當時意大利的山地鄉(xiāng)民。在來自英格蘭的勞倫斯眼中,這些意大利人幾乎與現(xiàn)代社會隔絕,但又處處透出一種盛大文明久逝之后的愚頑和狡詐。這些都令人想起他的同胞斯坦因僅僅數(shù)年之后,在敦煌黃沙中的發(fā)現(xiàn)和際遇。
伊特魯里亞人在臺伯河畔生活的時節(jié),中國是西周和春秋的過渡期,世界上還沒有羅馬人那些兩千年也不爛的石頭屋,西方世界的強權(quán)期還未到來,亞平寧半島上有生,有朽,有呼吸。伊特魯里亞興盛時代的貴族在臺伯河畔大舉宴飲之時,羅馬還不過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城。與羅馬人相比,伊特魯里亞人像是天生的和平主義者,日后意大利人面對戰(zhàn)爭提不起太大勁頭的那副樣子,倒和他們這一遠祖非常相襯。伊特魯里亞人讓我很感興趣的一點是關(guān)于建筑的,據(jù)考古學家推測,他們是大老遠從美索不達米亞遷來亞平寧半島的,證據(jù)之一就是他們會建造的拱頂實際上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而羅馬人建造拱頂?shù)募夹g(shù)也傳承自伊特魯里亞人。拱頂脫離平面,向天空深處延伸人類的感官,相比之下,希臘人從來不會建拱頂,他們的房子都是平或尖的。我于是回想在羅馬的萬神殿,它壯麗的圓頂曾讓我仰頭時幾欲無法呼吸,我想象它飄雪、灑雨、灑霧,宛如從一顆巨大的眼球內(nèi)部參觀這循環(huán)不朽的世界。只是那時,我還不知道自己身處的萬神殿里埋藏著比羅馬更為古老、遙遠的文明基因,這壯麗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