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78年公開招收研究生時,報考年齡放寬到40周歲,而且為了“不拘一格”,對學歷沒有任何規(guī)定。我再也無法抵制大學的誘惑,但一點兒沒有把握,所以在單位開證明時還要求領導給我保密,再三說明只是想檢驗一下自學的結果,以免這種異想天開在學校引起不良影響。
報考研究生是要選定專業(yè)和導師的,對這些我?guī)缀跻粺o所知。首先想重溫舊夢,選擇北大。但當時新婚,小家庭新建,到外地讀書顯然不現實。上海的大學選擇余地有限,特別是經過了“文化大革命”,我不想選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密切或者有“政治風險”的專業(yè),最后選定復旦大學歷史系譚其驤教授指導的歷史地理專業(yè)。其實我當時還不知歷史地理專業(yè)的性質,只是以為歷史和地理都是我喜歡的,并且在工作期間一直有所積累。對譚其驤教授,記得“文革”前曾在南京路上海先進模范的光榮榜中見過他的照片,我初中的歷史教師向我介紹過他在編中國歷史地圖。在不久前召開的上海市人代會上,選舉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就有他的名字。我不知天高地厚,根本沒有考慮或打聽報考哪所大學、哪個專業(yè)、哪位教授的難度如何,有多少人報名,反正只是試一試,倒也沒有什么包袱,所以考前還是與平時一樣工作,只是在晚上和星期天稍稍做些準備。
在報名時我遇見了高中母校市北中學的歷史教師W。1963年我病休時常去教師閱覽室看書,W剛由上海師院畢業(yè)分配來校當教師。我與他相識后常去他宿舍聊天,留校實習時還有來往。我離開市北后聽說他因“犯錯誤”而被調往海濱農校,已經多年沒有音訊。W問我報什么專業(yè),原來他也報了歷史地理。當時他顯得很緊張,事后有人告訴我,他得知我與他報考同一專業(yè),連稱“多了一個競爭對手”。
那年報名的考生很多,初試就近舉行,我的考場在上海工學院(今上海大學延長路校區(qū)),離我工作的古田中學不遠,騎自行車不過十分鐘。我對考試完全沒有把握,既不想驚動同事,又不愿影響日常工作。我把這三天要上的課調了一下,每天早上還是像平時那樣到廣播室,在升旗后的早讀時間里對全校同學簡單講話,然后騎車前往考場。在五門考試中,政治是我最熟悉的,因為這些年我一直教政治,像“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xù)革命”、“撥亂反正,抓綱治國”、“三個世界理論”等講得很熟,只要注意答得規(guī)范就行了。英語我有上海外語學院夜大學兩年級的基礎,加上“文革”期間不時在學《毛澤東選集》英文版,看《北京周報》,給學生上英語課,拿到題目后覺得很容易。古漢語和歷史我自以為是強項,雖然對問答題中的“魏晉玄學”一題不大有把握,但不會離題太遠,因為我主要根據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復習,里面專門有一段。歷史題中一個名詞解釋是“譚紹光”。我正好看過由復旦大學歷史系編的一套近代史小冊子,上面提到太平天國后期的將領慕王譚紹光,記得他是忠王李秀成的下屬,駐守蘇州,所以也答出了。出了考場,又遇見W,他神情緊張,問我譚紹光是什么人。聽了我的回答,他連說“完了完了”,匆匆離場。地理試卷中有的名詞解釋我沒有見過,只能據字面意思猜想,瞎蒙幾句,估計得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