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完管老,引發(fā)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在管老身上會發(fā)生這樣的奇跡?在隨后的工作進程中,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事例給了我最好的詮釋和回答:周總理給人民的愛最多,因此他得到的愛也最多。電影藝術(shù)家秦怡大姐流著熱淚向我傾訴:1941年在重慶,18歲的她剛出生的女兒斐斐瘦弱嘔吐,恩來伯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看到了,當即囑咐我們黨在國統(tǒng)區(qū)文藝界的領導同志,要關(guān)心和解決演員的實際困難。這時,秦怡與伯伯只見過一次面,并不很熟悉。13年后的亞洲電影節(jié)上,伯伯遇到秦怡,關(guān)心地問她:“你的小斐斐身體怎么樣?胃好不好,還吐嗎?”秦怡說:“當時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不住地流。時間過了那么久,女兒小時候的事我自己都忘了,可總理還清楚地記著,連斐斐的名字也記得。”秦怡的回憶給了我深刻的啟示:人們常常驚異于恩來伯伯超人的記憶力,其實這不僅僅是一種天賦,也同樣是源于他對人民深深的愛。秦怡說得好:“一個人如果不知道酸甜苦辣,沒有經(jīng)過苦難的歷程,就難以產(chǎn)生這樣博大的愛心。周總理就是把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苦難歷程,放在他的心中,所以,他才會對所有的朋友、對所有的同志都懷有這樣博大的愛心?!彼龁栁?,同時也是問她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還能遇到這樣的人嗎?還能得到這樣的愛嗎?還能得到這么多的幫助嗎?”
谷牧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與獨臂將軍余秋里一起,被譽為周總理的“三條臂膀”。是他當面聽到恩來伯伯在“文革”中發(fā)自內(nèi)心的誓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下火海誰下火海,我不入虎穴誰入虎穴!”他用了一句充滿感情的語言,來結(jié)束我們對他的采訪:“周總理的功績,與日月同輝,怎么估價也不為過。我們過來人永遠不會忘記這些,后來人也應當了解這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