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嘟》 北京的廟會(1)

都嘟(第一季) 作者:馬未都


過年中間,我們都去哪兒呢?廟會。

廟會很有意思。我們先說它為什么叫廟會,它怎么不叫集會呢?就因為過去人頭攢動、商賈云集的地方都在廟宇旁邊,匯集在一起,所以叫廟會。

記憶里的北京城廟會

北京過去最有名的廟會是哪兒,你知道嗎?是隆福寺??上「K陆裉鞗]了,隆福寺沒了真是很可惜。為什么隆福寺沒了呢?皇家大寺院,占地那么大,那么宏偉的建筑為什么沒了呢?給拆了。它為什么被拆呢?就因為它占地兒。上個世紀(jì)五十年代的時候,正是需要地皮的時候。小廟拆不出地方,所以一定要拆大廟,大廟本身前面空場就大,再把這廟全部拆干凈,巨大一塊地就出來了。拆完了隆福寺,隆福寺就剩了一個名。隆福寺在上個世紀(jì)八九十年代還很紅火,上小商品市場上服裝市場。后來蓋了個大樓,最后一把大火,歇到今天,它再也火不起來了。

與隆福寺遙相呼應(yīng)的是護(hù)國寺。護(hù)國寺的寺院也比較大,但跟隆福寺比就差很多了。隆福寺的廟會是北京首屈一指的,商賈云集,到民國時期,連外國人都特別愛逛這個廟會。因為地理位置所致,隆福寺也稱之為東廟,而護(hù)國寺稱之為西廟,東西二廟是當(dāng)時北京城區(qū)——內(nèi)城城區(qū)里,兩個非常聚集人氣的地方。

今天各個城市都有超級大商場,各種品牌聚集在一起。過去沒有,過去不提供這個場所,所以商業(yè)云集的地方一定是大空場和集市。這集市一到過年過節(jié)就更加熱鬧,所以就形成了廟會。廟會慢慢就演變成一個固定的詞匯,指的是過節(jié)時期,尤其是過年這日子里一個攢人氣的活動,大量的人要到那里去吃,去購買各種好玩的東西,再有就是買古董。你看看王世襄先生的很多回憶錄,就講當(dāng)年很多東西發(fā)現(xiàn)于隆福寺廟會,這些東西今天都成為國之重寶。

春節(jié)期間,各地方都有廟會,有表演,有商品銷售,主要是小吃,大家都不是為消費(fèi),就是為了一個樂,能在那里看到風(fēng)土人情。我第一次逛廟會印象太深刻了。小時候逛廟會心里非常樂意,但實在是個災(zāi)難。有一個地方叫廠甸,就在琉璃廠那個地方,暴土狼煙,都是土地場,人挨人。我小時候印象深刻的就是視野可及全是大腿,全是各種人的腿,因為你個兒矮嘛。我爹給我買了一個巨大的糖葫蘆,至少有個三尺長,我扛著,一直扛到家,舍不得吃,拿著玩。當(dāng)時多少錢呢?巨貴,一塊錢。

由于廟會人多,走道的人多,地上那個土都趟起來了。每回從廟會回來的時候,從上到下這衣服都得出去抽打。北京人誰家里都有一“抽打”。一頓抽,抽得到處都是土,抽干凈了進(jìn)屋。我小時候?qū)R會就有這樣的概念,比如賣糖葫蘆的肯定最多,什么捏糖人的,搞棉花糖的。過去那廟會啊,它實際上是逢五逢十就有,不是說一定要過年過節(jié),過去的廟會就是今天的集市嘛,農(nóng)村都是五天一小集,十天一大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