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對散文的認識(1)

季羨林談寫作(典藏本) 作者:季羨林


我從小學起就愛上了散文這種文體。經(jīng)過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在國文課上,讀的都是中國古代的散文。從先秦的莊子和孟子讀起,經(jīng)過了漢代的司馬遷和賈誼等,南北朝時期的駢文和散文,唐初的四杰,以及以后的唐宋八大家,一直到明代的歸有光,公安派和竟陵派小品,最后是清代的桐城派的龔自珍等人的文章,沒有讀不到的。到了今天,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七八十年,《昭明文選》《古文觀止》等書早已從我的書案上絕跡;可是,偶爾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還會背誦起整篇或整段的少年時讀過的古文來。那種慘淡經(jīng)營的結(jié)構(gòu),鏗鏘悅耳的節(jié)奏、恢弘詭奇的想象,深邃精密的思想,靈動活潑的文體,石破天驚的比喻,豐盈充沛的真情,品味不盡的神韻,所有這一切,都“潤物細無聲”似的流入我的靈府,使我精神為之抖擻,心情為之振奮,心曠神怡,消除煩悶,仿佛受到了一次凈化(hatharsis),樂不可支了。

中國確實是世界散文大國。

可是,這一個彰明昭著的事實,最初我卻視而不見,是經(jīng)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才認識到的。

我在大學里讀的是西洋文學系,對西方散文情有獨鐘,平日侈談英國散文諸大家,旁及法國和美國。德國也是西方文學大國,詩歌、小說、戲劇,成績斐然,而散文名家則寥若晨星??梢娢膶W品種是與民族性有密切聯(lián)系的。這一點好像還沒有人明確地談到過,我頗以為是憾事。

中國的民族性大概最宜于散文和詩歌。我在這里講的散文是指有真情實感又具有高超的藝術(shù)性的散文,一般用散文寫成的文字,不管思想性多么高,如果缺少真感情和文采,也算不上文學散文。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文學散文占有很大的比例。經(jīng)部中有好散文,史部中更多,司馬遷不就是公認的偉大的散文作家嗎?子部中有好散文,孟子(有時歸入經(jīng)部)和莊子可為代表。集部中除了詩歌外,絕大部分都是散文。我沒有做過細致的統(tǒng)計,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散文的分量肯定占絕對的優(yōu)勢。名篇佳作,輝耀千古,中國是世界散文大國,還有什么值得懷疑的地方嗎?

20世紀早期,中國爆發(fā)了一場文學革命,就是所謂五四運動,舉凡文學、藝術(shù)、哲學,以及政治、經(jīng)濟,無不蒙受其影響,而文學為尤甚,最顯著的標志就是文言改白話,這是幾千年文學史上一大劇變。新舊兩派爭論極為激烈,最后是白話統(tǒng)一了文壇,沒有人再懷疑白話的能力了。

到了今天,五四運動已經(jīng)過去了八十多年。在這一段漫長的時期內(nèi),評論五四運動的文章,多如過江之鯽,至今未絕。但是,從各種不同的文體上評斷其優(yōu)劣成敗者,愧我庸陋,尚未見到。我不是文學史家,對古代文學史和近現(xiàn)代文學史知之甚少。但是,常言道:一瓶醋不響,半瓶醋晃蕩。我連半瓶也沒有,卻偏想晃蕩一下。常言又道:拋磚引玉。我的意見連磚頭都夠不上,拋出去,用意不過是引起專家學者們的注意而已。

大家都知道,“五四”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產(chǎn)物,結(jié)果是西方文化勝利了。專就文學而論,德國大詩人歌德晚年提出了“世界文學”這個想法。他究竟是怎樣想的,我們并不完全清楚。事實是,隨著西化在全世界的推進,歐美文學也一步一步地影響了全世界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國加入文學西化的行列相對來說是比較晚的,比印度晚得多。據(jù)我個人的看法,中國是從“五四”開始的,魯迅的《狂人日記》可為代表。文學的世界化或者干脆說就是西化,其含義是什么呢?我認為,這主要表現(xiàn)在形式上,西方的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特別是小說和戲劇,幾乎統(tǒng)一了全球,而其思想內(nèi)涵和感情色彩,則仍然是民族的。這是輕易化不了的。

從小說來看,魯迅以后的短篇小說,在形式上,同歐美的毫無差異。唐代的傳奇一直到清代《聊齋志異》等等的影響一點也沒有了。茅盾和巴金以后的長篇小說,情況也一樣,《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等的痕跡一點也不見了。從戲劇來看,曹禺的名劇在形式上同易卜生有什么區(qū)別呢?在其中還能看到關(guān)漢卿的影子嗎?

詩歌的情況有所不同。西方詩歌,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詩歌一樣,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很難說,西方的詩歌在形式上統(tǒng)一了世界。中國古代詩歌,形式雖然也比較多,但數(shù)目究竟有限?!拔逅摹备膶懓自捲娨院?,形式如脫韁的野馬,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形式,每一首詩形式都可以不同。有的詩有韻律,有的詩則什么都沒有,詩與非詩的界限難以劃分。我不是詩人,本來對新詩不應當亂發(fā)表意見。但是,我是一個詩歌愛好者,舊詩能背上一兩百篇。我雖然不會搖頭晃腦而曼聲吟詠之,讀來也覺得神清氣爽,心潮震蕩。但新詩我卻一首都沒背過,而且是越讀越乏味。到了今天,看到新詩,我就望望然而去之。我以一個談禪的野狐的身份,感覺到,新詩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形式。既然叫詩,必有詩的形式。雖然目前的新詩在形式方面有無限的自由性,但是詩歌是戴著枷鎖的舞蹈,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除掉枷鎖,僅憑一點詩意——有時連詩意都沒有——怎么能稱之為詩呢?漢文是富于含蓄性和模糊性的語言,最適宜于詩歌創(chuàng)作,到了新詩,這些優(yōu)點都不見了??傊?,我認為,“五四”以后,在各種文體中,詩歌是最不成功的。

談到散文,則情況完全相反。散文也沒有固定的形式,所以,很難說,中國現(xiàn)代散文在形式上受了西方什么影響。在情調(diào)方面,在韻味方面,中國散文受點西方影響,是難以避免的。但中國白話散文憑借的是豐厚的幾千年的優(yōu)異傳統(tǒng)。恐怕20世紀的散文家都或多或少地讀過古文,受到古代散文的熏陶。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方面,不會不受到古代散文的影響。古代優(yōu)秀的散文名篇沒有哪一篇不是慘淡經(jīng)營的結(jié)果。這一點也會影響當今的散文作家。總之,20世紀的中國散文,上承幾千年的遺緒,含英咀華,吸萃揚芬,吞吐百家,熔鑄古今,是五四運動以來最成功的文體。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是以專出散文作品蜚聲于中國文壇的?,F(xiàn)在又推出謝冕教授主編、范希文先生襄助遴選的《百年百篇文學經(jīng)典?散文卷》,可謂錦上添花。謝冕教授是著名的文藝批評家,自己又是詩人,以這雙重身份推出的散文精選,必有極其精到之處,可預卜也。我相信,這樣一本書會對本來是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強項的散文創(chuàng)作,起激濁揚清的作用,使我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更上一層樓,在世界文壇上發(fā)出新的更耀眼的光芒。

2000年10月14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