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7:北大、清華的最后一課 9

大師遠去 作者:岳南


這個時候除了逃難的人群,尚有部分師生四處張羅準備男歡女愛,以成百年之好者。此種做法雖與整個北方硝煙彌漫、家破國亡的氛圍極不諧調,但那些癡男情女們卻不管這些,仍在興致勃勃地“隔江猶唱后庭花”。北平淪陷的當天,清華一位教員正在城中舉行婚禮,特邀清華文學院院長馮友蘭主婚。想不到“后庭花之歌”還未開唱,當天晚上城門關閉,這對癡男怨女在清華園預備的新房已無法進住,只有坐看北平淪陷,仰天長嘆,在亡國恨與后庭花之間來回踱步徘徊。

據馮友蘭回憶,自北平淪陷之后,一直到清華師生南遷,這段時間清華園完全成為一片真空地帶。馮說:“我們參加校務會議的這幾個人,還住在清華,說的是要保護學校。我在圖書館內對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說,中國一定會回來,要是等中國回來,這些書都散失了,那就不好,只要我人在清華一天,我們就要保護一天。有一次,夜里我和吳有訓在學校里走,一輪皓月當空,四周一點聲音都沒有,吳有訓說:‘可怕,可怕,靜得怕人!’”。馮友蘭猛地想起了黃仲則的兩句詩:“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霄。”幾近淚下。

馮友蘭又說:“后來日本軍隊正式進入北京,日本人到處接管,我們就覺得,在政權已經失了以后,保管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是替日本保管,等它來接收。這就決定南遷。”“決定以后,南遷的人和留守的人,都痛哭而別。”

馮友蘭與清華理學院長吳有訓二人結伴南下,到達鄭州時,馮建議上館子吃一頓黃河鯉魚。馮說:“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有機會先吃一頓。”(馮的性格與他在1949年后的政治生活表現,皆可從這頓黃河鯉魚中看出倪端并找到根源,所謂從小看老是也)正在這時,意外碰到了清華的同事熊佛西教授,于是三人一同去館子吃了一頓黃河鯉魚,算是了了一樁心愿。當時熊佛西喜歡養(yǎng)狗,他對馮、吳二人說:“北平有許多人都離開了,狗沒法帶,只好拋棄了。那些狗,雖然被拋棄了,可是仍守在門口,不肯他去。”馮聽罷,慨然道:“這就是所謂喪家之狗,我們都是喪家之狗呵!” [10]言畢潸然淚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