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福林因何不辭而別 5

大師遠去 作者:岳南


傅斯年在函中強烈要求齊魯大學立即“查復上述傳言是否屬實”,并給史語所一個說法。

1937年10月,日軍逼近黃河,位于濟南的齊魯大學學生無心讀書,學校停課。除留下部分員工留守外,大部分師生及主要教育教學設備遷往四川。第二年秋天,在成都華西壩借華西協(xié)和大學的部分校舍復校開課。這時的顧頡剛已辭去燕大教職,先組織了一個西北考察團對西北邊疆展開調(diào)查,后受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的聘請,于1938年10月抵達昆明任云大教授。隨后北平研究院(南按:非中央研究院)遷至昆明,顧頡剛兼任該院史學研究所歷史組主任。1939年春,齊魯大學校長劉世傳邀顧頡剛到該校出任國學研究所主任之職,顧氏認為齊大開列的條件對自己的學術(shù)研究較為有利,慨然應允,并悄悄拉上正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錢穆一道入伙。

錢穆(1895—1990),無錫人,讀過家鄉(xiāng)私熟,后為蘇州中學教師,顧頡剛自北平回老家探親時,發(fā)現(xiàn)這位鄉(xiāng)村秀才學識淵博,對歷史文化有獨到見地,言談舉止非一般“土鱉”甚至放洋的“海龜”可比,是個自學成材的標本式人物。于是一回到北平,便竭力向?qū)W術(shù)界引薦,錢氏自此鯉魚跳龍門,一躍進入全國頂尖級的高等學府,并迅速成為在史學界的一顆明星。

錢氏是1930年秋離開蘇州至北平的,時年36歲。他先是隨顧頡剛在燕京大學任教,后由顧氏推薦執(zhí)教于北京大學。由于個人閱歷、學術(shù)觀點以及性格等差異,錢穆與傅斯年、胡適等人不睦。在錢穆看來,當時的史學界有兩大派,一是”革新派”,一是”科學派”。他對”科學派”所謂“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的代表人物胡適、傅斯年輩頗不以為然。在錢穆眼里,這一學派并無什么價值,無非是“震于‘科學方法’之美名,往往割裂史實,為局部窄狹之追究。以活的人事,換為死的材料”而已。[4]這一評語的矛頭看起來是胡、傅同指,而更多的是指向傅斯年,因為胡適尚有一部《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問世。而傅斯年則一直反對“著史”,以專題研究為重,又崇尚實證、客觀之史學,此點與錢穆心中的史學觀相抵牾。由于學術(shù)見解不同,終致個人關系惡化。到了四十年代,非但傅斯年宣稱他從來不讀錢穆的書,錢穆對傅也已表露出無任何好感可言,二人積怨?jié)u深,畢生都未能化解。據(jù)一位知情者回憶,錢穆嘗謂傅斯年霸氣十足,是水泊梁山忠義堂山大王一類人物,而傅斯年則罵錢穆根底浮淺,不足為謀。當錢穆的《中國史綱》在抗戰(zhàn)期間出版時,一位叫張曉峰的朋友在重慶見到了傅斯年,詢問對此書的看法。傅斯年對此嗤之以鼻,回答道:“我從來不讀錢某人的書文一個字。錢某人屢談西方歐美學術(shù)如何如何,那些知識其實都是從《東方雜志》轉(zhuǎn)抄而來的,沒有什么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那位叫曉峰的人聽罷,回敬道:“你既然號稱不讀錢某人書文一字,又如何知道得這么詳細?”傅氏漲紅著臉“吭”了一聲,不再言語。[5]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