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基斯坦人如何看《甘地傳》?2

一切只是預演 作者:沈旭暉


●印巴分裂的責任,在印方還是巴方?

甘地帶頭在國大黨鼓吹使用印度語、搞去英國化,從而令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失去溝通的橋梁,在真納等人看來,這才是印巴分裂的主因,也是他在1920 年退出國大黨的主因。真納曾提出著名的“真納十四點”,希望印巴成為一個聯(lián)邦,可是被雙方激進派系否決,他維持統(tǒng)一的努力,在《甘地傳》完全見不到。巴基斯坦獨立后,雖然長期出現(xiàn)軍人獨裁政府,但真納的理念其實和甘地一樣,都是以非暴力為基礎(chǔ)的,他對民主議會的投入,似乎亦遠超甘地,因此他得到不少印度人的衷心尊敬,其中包括讓人意想不到的民族主義政黨人民黨的領(lǐng)袖、曾任印度總理的瓦杰帕伊。

巴基斯坦建國后不久,真納就因肺結(jié)核兼肺癌并發(fā)癥病逝,巴國不能繼承真納的遺產(chǎn),誠屬不幸,但印度何嘗能繼承甘地真正的遺產(chǎn)?時至今日,真納的象征意義已超越巴基斯坦本土的地理局限,成了穆斯林世界一尊能和現(xiàn)代民主制度調(diào)和的宗教偶像,他在巴基斯坦的超然地位,更勝甘地在印度的地位。畢竟,任何巴國黨派都會掛真納像,但印度潛意識“去甘地化”的政客卻為數(shù)不少。假如《甘地傳》在9·11 后重拍,在講求政治正確的今天,把這樣的國父級歷史人物丑化,仍能成為“經(jīng)典”,是不可想象的。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暴力因子

《甘地傳》強調(diào)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側(cè)重其理性色彩,例如不斷講述甘地勸說印度教徒不要以牙還牙,在談及其理論基礎(chǔ)時,主要集中于公民抗命這個概念的關(guān)系,卻忽略了這一理論的其他神秘色彩。例如甘地提倡以素食來落實非暴力,是因為他認為英國人的侵略性都是食肉得來的,這樣的“推論”,和將同性戀歸咎英國殖民主義的津巴布韋獨裁總統(tǒng)穆加貝一模一樣(參見《翻譯風波》)。

英王喬治五世訪問印度期間,甘地號召人民不理會、不反抗,大概是印度不合作運動最風光的其中一頁了。問題是,甘地的非暴力運動,同時由兩個不同概念組成,他不斷強調(diào)要“主動出擊”以弘揚“非暴力”,而不是坐以待斃的、懦弱的被動式抗議。但這兩個綱領(lǐng)的并存,在現(xiàn)實世界是矛盾重重的。甘地鼓動群眾挑戰(zhàn)英國殖民政府權(quán)威,基本上是典型的左翼社運手法。正如其他殖民體系的社運,主動出擊往往伴隨著當局的鎮(zhèn)壓,即使活動發(fā)起者勸吁支持者冷靜、理性,都總會得到敵我雙方的暴力響應(yīng);就是被壓逼的一方毫不使用暴力,任由當局武力鎮(zhèn)壓,過程還是會大量流血。只要起事一方群龍無首,或被政府拘捕主要領(lǐng)袖,像1942 年甘地搞電影講述的“退出印度運動”一樣,肯定死傷枕藉。畢竟非暴力、不抵抗運動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并非屬于甘地一人,哈佛大學教授夏普就出版了《政治策略家甘地》(Gandhi as a Political Strategist )、《非暴力運動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 )等書,講述歷史上的同類非暴力不抵抗案例,由美國獨立戰(zhàn)爭到非洲黑奴都出現(xiàn)過不少,它們最后大都不是獨立存在,反而與戰(zhàn)爭或暴力并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