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 I 睡掘 王永慶賣米 |二再談創(chuàng)新的話題 γ l ·¥ ;>j. 寸, \'- 、 我在不同的場合都向大家宣傳一樣的觀點,對于成功者和失敗者而言, .上帝都給了兩樣公平的待遇,\';一是有相同的空氣,二是有相等的時間。為 什:么人句人之間會有天壤之別呢? 差別就在于成功者事事創(chuàng)新,時時創(chuàng)新。 大家都知道臺塑王永慶富可敵國,誰又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呢?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932 年, 16 歲的王永 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3近0 家, 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 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二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guī)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 沒有任何優(yōu)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當時,一些老字號的米店分別占據(jù)了周圍大的市場,而王永慶的米店 因規(guī)模小、資金少,沒法做大宗買賣,只能專門搞零售。那些地點好的老 字號米店在經(jīng)營批發(fā)的同時,也兼做零售,沒有人愿意到他這一地角偏僻 的米店買貨。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果不太好。 王永慶感覺到要想使米店在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踵噩噩 I 017 1995年作者在美國洛杉磯奧林匹克會場留影 ‘\'018 晴圓圈 到或做不到的優(yōu)勢才行。仔細思考之后,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質量和服 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20 世紀 30 年代的臺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yè)的狀態(tài),稻谷收割與加 工的技術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干,然后脫粒,砂子、 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里面。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jīng)過一道 淘米的程序,用起來有很多不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中找到了切人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 起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批糠、砂石之 類的東西揀出來,然后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 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提高米質見到效果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用 戶都是自巳前來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于年輕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 于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方便了;而當時年輕人整天忙于 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只能由老人來承擔。 可 王永慶注意到這一點,于是超出常規(guī),主動送貨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 務措施,非常受顧客的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于是一項創(chuàng)舉。即使 是在今天,送貨土門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里并根據(jù)需要放到相應的 位置,就算完事。.那么,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白\'.‘‘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間 \'‘ k 明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jù)此估計 該戶人家下次實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 就主動將相應數(shù)量的米送到客戶家里。 王永慶給顧客送米,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里。如果米缸里還有米, 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擦干凈,然后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 這樣,陳米就不至于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不少顧 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顧客。 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了解到,當時居民大多數(shù)家庭都以打工為 生,生活并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fā)薪日,就已經(jīng)囊中羞澀。由于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的,要貨到收款,有時碰上顧客手頭緊,一時拿不出錢, 會弄得大家很尷尬。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永慶采取按時送米,不即時收錢, 而是約定到發(fā)薪之日再上門收錢的辦法,極大地方便了顧客。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方法,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 子里,有一個賣好米并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后,王永慶的生意 很快紅火起來。經(jīng)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主永慶便自己辦了碾 米廠,在離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不遠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 子,臨街的一面用來做鋪面,里間作為碾米廠。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 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后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yè)。 創(chuàng)新需要不斷的否定 在王永慶經(jīng)營米店以前,這個市場已經(jīng)有了一定之規(guī),正是由于王永 慶否定了前人的許多習慣做法,才能成就一個成功企業(yè)。金海公司所有經(jīng) 營的行業(yè)在市場上都有激烈的競爭者,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有句古語: 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在當今的市場經(jīng)濟中就是創(chuàng)新者。只有否定前人, 否定自己,否定過去,經(jīng)營者才能有新的思想。我們在建設永安花園新區(qū)時, 區(qū)間馬路由瀝青路面改為花崗巖路面;我們在建設江畔花園時又將小區(qū)主 干線設計成用北歐防腐木料做成的室外地板,形成一個溫馨環(huán)境,令人耳 目一新。社會的稱贊,‘來自我們的創(chuàng)新;我們的創(chuàng)新來自我們不斷地否定 自己。 創(chuàng)新需要全員認同 王永慶從米店開始,先是自己做,然后是帶領全體員工做。如果所有 創(chuàng)新不能得到全體員工的認同,一個老板哪怕全身是鐵,也打不了幾顆釘。 金海公司有自己的經(jīng)營理念,也有我們的企業(yè)文化。十年磨一劍,金海從 創(chuàng)業(yè)之初到現(xiàn)在這十多年以來,每月一期《金海文化?,是我們企業(yè)對一 種文化的認同。我們的文字屬于中華民族,我們的許多經(jīng)營思想源于人類 文明的思想寶庫,有句話說得好:天下秀才抄秀才。屬于;人類的文字我們 都可以用,屬于企業(yè)家的思想我們都可以學,屬于成功的經(jīng)驗我們都可以 仿,屬于時代的教訓我們都可以防。許多發(fā)人深省的故事,如果沒有使大 家得到共鳴,那就不叫認同; ~金海文化》中引用的不少典型故事,都是020 啤瞠踵 成功企業(yè)家的親身經(jīng)歷,如果沒有使大家在心靈中得到震撼,那就不叫認 同;金海十多年以來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總結了許多經(jīng)驗和教訓,如果在我們以后 的歲月中還重犯過去的錯誤,那就不叫認同。認同是一種理念落實到行動 的具體過程。一個人認同只是一花獨放,全員認同才能滿園春色。 我最近讀了一本汪中求的書,叫《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是一本好書, 我在這里推薦給大家。我已經(jīng)在幾次員工培訓的講稿中,用了不少書中的 例子,說明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很欣賞,當然在我的心里對該書的觀點十分 認同。但是,我個人的認同,并不標志著全公司都認同,我的愿望是,大 家都能去看一下這本書,大家都要去認同書中的觀點。自己看比我轉讓知 識更有效果、更有感觸。 創(chuàng)新需要堅持永恒 王永慶從 2∞元資金變成今天的臺灣首富,就在于把創(chuàng)新堅持到永恒, 從做小到做大,從做大到做強,用海爾張瑞敏總裁的話說:一件簡單的小 事能堅持不斷地做下去就是不簡單。我們只看見了臺塑今天的輝煌,有誰 去研究 1932 年在臺灣嘉義的一家小米店呢?在我們工地也有一些先進的 工藝或者是一些技術創(chuàng)新,這些發(fā)明者為什么沒有成為中國首富呢?因為 沒有堅持永恒,只是一朝一夕,充其量也只能稱其為技術革新;我們的人 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新思想,只不過是沒有把它變成創(chuàng)新的一貫行動, 這種心靈的火花只能稱作心血來潮。古今中外包括我們身邊所有的成功者, 都在追求永遠的創(chuàng)新。金海公司倡導的"我們唯一不變的就是?一變化", 這本身也是要求,把永遠創(chuàng)新作為金海公司在發(fā)展過程當中的不懈追求。 創(chuàng)新需要全程提高 王永慶從一家小米店戰(zhàn)勝了同行 30 家企業(yè),從質量人手到送貨上門; 從顧客檔案到延時收款;從只賣好米到自辦碾米廠,一直到今天的臺塑航 母,他的成功歷程就是創(chuàng)新的歷程。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確立一個人生觀, 一個人有優(yōu)秀的品德,只能稱其為好人;一個人在一生中都具有優(yōu)秀的品 德并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地提高自己,要求自己,這種人才有人格 的魅力,才會有成功的事業(yè)。金海公司成立以來,企業(yè)的平臺成就了一批 優(yōu)秀的人才,個人發(fā)展了,單位和部門的工作同樣也在發(fā)展。我們也有個別干部幾起幾落,人生的道路曲折,工作和生活的磨難一直不斷,究其原 因就是沒有做到全程提高,個人的工作趕不上企業(yè)的進步。甚至有個別部 門經(jīng)理,上班下班按時簽到,工作時間卻組織人員打麻將,自己以為耍個 小聰明領導不知道。其實每個人的路,腳印都是給自己留下的;永遠不能 進步的人本身就意味著在退步,人生就像一出戲,有一得必有一失。你得 到了打麻將的時間,卻失去了企業(yè)對你的信賴;你得到了一點忙里偷閑, 卻失去了你取得成功的機會。 金海公司有自己的廉政制度,但是我們還存在吃拿卡要的現(xiàn)象;事情 盡管發(fā)生在公司大門以外,根源卻在我們各級領導身上。我們游覽天華山 時,晶瑩剔透的溪水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沖動,但是如果我們要取一點水 樣,在高科技的檢驗下,一定會有許多的細菌和微生物;我們的員工隊伍 不也同樣如此嗎? 全程提高貫穿在一項事業(yè)中的全部過程;全程提高是公司發(fā)展過程中 的一貫要求;全程提高是各級領導的普遍要求;全程提高是所有員工的自 覺行為。只有人人、事事、時時、日日、月月、年年把提高作為一個自發(fā)行動, 我們的人生觀才會永遠保持年輕,我們的創(chuàng)新才能根深蒂固。 創(chuàng)新需要不斷否定,這是成功的開始; 創(chuàng)新需要全員認同,這是行動的普及; 創(chuàng)新需要堅持永恒,這是思想的升華; 創(chuàng)新需要全程提高,這是發(fā)展的保證。 有感于 1999 年 8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