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紀念德國學者西克靈教授(1)

莫問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 作者:季羨林


昨天晚上接到我的老師西克先生(Prof.Dr.Emil Sieg)從德國來的信,說西克靈教授(W.Siegling)已經于去年春天死去,我看了心里非常難過。生死本來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值不得大驚小怪,但死也并不是沒有差別。有的人死去了,對國家、對世界一點兒影響都沒有。他們只是在他們親族的回憶里還生存一個時期,終于也就漸漸被遺忘了。有的人的死卻對國家、對世界都是一個損失。連不認識他們的人都會覺得悲哀,何況認識他們的朋友們呢?

對西克靈這名字,許多中國讀者大概還不太生疏,雖然他一生所從事研究的學科可以說是很偏僻的。他是西克先生的學生。同他老師一樣,他也是先研究梵文,然后才轉到吐火羅語去的。轉變點就正在四十年前。當時德國的探險隊在Grünwedel和Ven Le Coq領導之下從中國的新疆發(fā)掘出來了無量珍貴的用各種文字寫的殘卷運到柏林去。德國學者雖然還不能讀通這些文字,但他們卻意識到這些殘卷的重要。當時柏林大學的梵文正教授Pischel就召集了許多年輕的語言學者,尤其是梵文學者,來從事研究。西克和西克靈決心合作研究的就是后來定名為吐火羅語的一種語言。當時他們有的是幻想和精力,這種稍稍帶有點兒冒險意味,有的時候簡直近于猜謎式的研究工作,更提高了他們的興趣。他們日夜地工作,前途充滿了光明。在三十多年以后,西克先生每次談起來還不禁眉飛色舞,仿佛他自己又走回青春里去,當時熱烈的情景就可以想見了。

他們這合作一直繼續(xù)了幾十年。他們終于把吐火羅語讀通。在這期間,他們發(fā)表的震驚學術界的許多文章和書,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西克靈被征從軍期間外,都是用兩個人的名字。西克靈小心謹慎,但沒有什么創(chuàng)造的能力,同時又因為住在柏林,在普魯士學士院(Preuss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里做事情,所以他的工作就偏重在只是研究抄寫B(tài)rāhmi字母。他把這些原來是用Brāhmi字母寫成的殘卷用拉丁字母寫出來寄給西克,西克就根據這些拉丁字母寫成的稿子來研究文法,確定字義。但我并不是說西克靈只懂字母而西克只懂文法。他們兩方面都懂的,不過西克靈偏重字母而西克偏重文法而已。

兩個人的個性也非常不一樣。我已經說到西克靈小心謹慎,其實這兩個形容詞是不夠的。他有時候小心到我們不能想象的地步。根據許多別的文字,一個吐火羅字的字義明明是毫無疑問地可以確定了,但他偏懷疑,偏反對,無論如何也不承認。在這種情形下,西克先生看到寫信已經沒有效用,便只好自己坐上火車到柏林用三寸不爛之舌來說服他。我常說,西克先生就像是火車頭的蒸汽機,沒有它火車當然不能走。但有時候走得太猛太快也會出毛病,這就用得著一個停車的閘。西克靈就是這樣的一個讓車停的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