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香港剛剛解除了兩百多個疑似被傳染豬流感的酒店住客的醫(yī)學(xué)隔離。于是,司機大哥一聽說我要去醫(yī)院,立刻戴上口罩。我趕忙解釋:“別慌,我沒有發(fā)燒,只是被開水燙傷?!?/p>
因為這是我來港后第一次去醫(yī)院看病,起初真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后來,從香港的同事那里得知,在香港,如果有急事要送醫(yī),可以打999 電話“call 白車”,也就是要一輛救護車,好像上海也有120 的緊急電話服務(wù)一樣。
那晚,趕到附近的公立醫(yī)院掛急診, 收費處掛著一幅政府公告:有香港居民身份證的病人,急癥掛號100 港元,沒有身份證的則須收取570 港元掛號費。好吧,我不禁安慰自己,換一個角度想問題, 看來我還賺了。香港的護士小姐有一些小小的“八卦”,一邊給我的傷口敷藥,一邊找話題和我聊天。香港西環(huán)有軌電車鐵路
“你是哪里人?來香港多久?會不會講廣東話?有沒有成家?喜不喜歡香港……”諸如此類。其實我明白,護士們是希望通過和我聊天,盡量分散我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想著我的傷口,這樣可以減輕我的緊張心理。從病人的角度出發(fā),我喜歡這樣的“八卦”。聊著聊著,護士小姐已經(jīng)幫我清理好傷口了,臨走時給我一包止痛片,再三叮囑三件事:不要空腹吃藥,能不吃就不吃,是藥多少都有一些副作用,最后還提醒你記得按照指定時間回來復(fù)診。
忽然想起以前在上海,半夜跑去醫(yī)院掛急診的經(jīng)歷。上海的急診室醫(yī)生通常和你說的話不超過三句:哪里不舒服?多久不舒服?然后給你開處方。最后,醫(yī)生肯定不會忘記再和你說最重要的那句:去某某窗口付錢,然后再去某某窗口取藥。
換到上海的護士小姐,通常也都是一邊工作,一邊聊天,不同的是他們通常不跟病人聊天,因為他們自己和自己聊。一針青霉素下去,還沒推完,忽然聽到護士小姐問旁邊的一個同事:“你上次推薦的那支股票叫什么來著?”
要知道,那還是上海的一家三級甲等大牌醫(yī)院。救命!沒想到第一次去香港的醫(yī)院看病是因為燙傷,不過換一個角度來想,好在只是燙傷,下次萬一真的有什么更緊急的情況,這次“燙傷”可算是很成功的實戰(zhàn)演習(xí)。第二天去換藥,護士小姐又開導(dǎo)我,換一個角度思考,幸好燙傷的不是臉,只是手
臂而已。有道理!
給我一個在上海的朋友打電話,他最近正在為籌備上海2010 年世博會的事情而每天忙得不可開交。聽說我燙傷在家病休,他也忽然來了靈感。“兄弟,要不我也干脆把自己燙傷,然后申請病假?最近工作壓力太大,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你這下好了,吃了睡,睡了吃,不想吃也不想睡的時候就看看
電視,真是豬一般的生活?。 彼ρ?。
還有一個遠(yuǎn)在紐約的朋友,聽說我燙傷了,趕緊發(fā)來郵件問候。開頭第一句話就建議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才是你第一次燙傷???我和我身邊的朋友很小的時候就不知道被燙傷過多少回了,看來你父母在你小時候把你保護得很好。好吧,原來燙傷也是可以被別人羨慕的。慢下來的人想快,太快的人又想慢,我們總是以為別人的生活比自己好,真達(dá)到了卻發(fā)覺其實那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果不其然。換一個角度思考,其實生活中的一些難題往往沒有你想的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