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隔5年榮歸故里——羽田機場內(nèi)蜂擁而至的媒體 1

挑戰(zhàn)極限 作者:江崎玲于奈


自我在日本發(fā)明江崎二極管以來,已憑借此項功績屢次斬獲大獎。從1959年的仁科紀念獎開始,1960年獲朝日獎與Toyo Rayon科學技術獎,赴美之后,1961年3月獲美國IRE學會(無線學界,后來的電氣電子學會)摩理斯·利柏曼紀念獎,同年10月獲富蘭克林協(xié)會的斯圖爾特·巴蘭坦獎。這一年,我的朋友、慕尼黑工科大學的魯?shù)婪?middot;穆斯堡爾獲得了同一協(xié)會的另一項大獎——艾略特·克瑞森獎,而我這位朋友居然又在同一年,在他32歲這年,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隨后的1962年卻如同夢魘,那年趕上了肯尼迪總統(tǒng)與赫魯曉夫總書記之間一觸即發(fā)的古巴危機。

這時候的我,已經(jīng)率領IBM公司中自己的研究組,逐步走上了研究的軌道,英語也逐漸能夠熟練運用了,不過有時候我覺得,這只是因為周圍的人開始對我說英語時的種種怪癖逐漸理解了而已,并非我自身的進步。我們以半金屬鉍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磁場與電場下新型電子與聲子的相互作用,開拓隧道效應光譜學的新研究領域,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不斷前進著。

1965年5月,傳來了我榮獲日本學士院獎的好消息,從而促成了我時隔5年的榮歸故里。獲獎理由源自“江崎二極管及其應用研究”,推薦人是大名鼎鼎的八木天線發(fā)明者八木秀次教授。我當即趕往八木先生處致謝,當時并不知道,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教授,卻也是最后一次了。

歸國當時的情況,《周刊新潮》5月29日號刊登過凹版印刷的相關文章,這里轉(zhuǎn)載一二。標題是“江崎玲于奈榮歸故里”,其內(nèi)容如下:

“我還以為大家早把我給忘了……”

江崎氏一到機場,就被電視臺、報社、雜志社的記者團團圍住,不由得感慨萬千,有此悲嘆。江崎氏當年發(fā)明了“江崎二極管”之后,便辭去了索尼公司的工作,應IBM之召赴美研究,由此引發(fā)了當時關于“人才外流”的話題討論。(中略)

“前往美國,絕非對我國學界不滿所致,只是我的求知欲與當時的機遇恰好吻合而已。說到大洋彼岸全新的研究生活,最大的不同要數(shù)科學家的自然淘汰機制了。在那里,是不論功勞和資歷的,獲得理想崗位全靠實力說話。這就賦予了制度很大的靈活性。此外,科學家還必須一直保持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