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這種觀點的人,滿懷希望地談論通過更高維度空間的捷徑、比直線還直的線,以及超空間聯(lián)結的方式,他們喜歡借用上個世紀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數(shù)學家所創(chuàng)造的生動說法:“太空里的蟲洞?!敝劣谀切┡u這些想法太過天馬行空、不值得認真看待的人,則會抬出玻爾(NielsBohr)那句名言:“你的理論真夠瘋狂,不過,還沒有瘋狂到足以成真的程度。”
如果說物理學家之間的爭論不小,和生物學家比起來,則是小巫見大巫。生物學家討論的是那個老掉牙的問題:“有智能的外星生物到底會是什么長相?”他們劃分為兩個對立的陣營:一方主張這種生物一定長得像人;另一方則堅信“他們”絕不會長得像人。
主張第一種答案的人,相信有兩條腿、兩只手、主要感覺器官都長在最高處的這種設計,十分根本,也十分合理,因此很難想出更好的設計。當然,其中也會有些小差異,譬如是六根手指而不是五根,皮膚或頭發(fā)的顏色比較怪異,臉部器官的位置也會有些奇特,但大多數(shù)有智能的外星生物(extraterrestrial)——簡稱E.T.——形貌應該和人類十分類似,在光線比較暗,或是一段距離之外的地方,不會引你再看第二眼。
這種擬人化的想法,深為另一派生物學家所恥笑。這派人物都是太空時代的道地產(chǎn)物,自認為徹底擺脫了過去的偏見。他們指出:人類身體是歷經(jīng)幾百萬次演化抉擇之后才有的結果,是萬古以來的機緣產(chǎn)物。在無數(shù)次抉擇的過程中,任何一次的基因骰子都可能擲出不同的結果——結果是否更好并不一定。因為人類的身體是個怪異的即興創(chuàng)作,充滿功能經(jīng)過轉換(并且轉換得不見得成功)的各種器官,甚至還留著像盲腸這種已經(jīng)廢棄的——比一無是處更糟的東西。
鮑曼還發(fā)現(xiàn),另有一些思想家的觀點更加奇特。他們根本不相信真正先進的生命還需要具備有機的軀體。隨著科學知識的發(fā)展,他們遲早會擺脫大自然所給予的這個脆弱的軀體——這個容易生病,容易出意外,又使他們不免一死的軀體。等他們自然的軀體損耗殆盡(甚至可能早在那之前),他們可以建造金屬與塑料的軀體取而代之,進而達到不死的境界。大腦這個有機軀體最后的殘留物,可能會再保留一陣子,指揮機械構成的四肢,同時通過電子感官來觀察這個宇宙——比起盲目進化所可能發(fā)展出來的感官,這些電子感官要精妙多了。
即使在地球上,大家也已經(jīng)開始朝這個方向邁進了。上千萬過去不免沒命的人,現(xiàn)在有幸借助于人工四肢、人工腎、人工肺、人工心臟,活得生龍活虎,幸福愉快。這個過程一旦開始,就只能有一個結局,無論這結局多久以后才會到來。
而且,到最后,連大腦也可以不要了。就意識的載體而言,大腦也不再是必要的——電子智能的發(fā)展,已經(jīng)證明這一點。心靈與機器之間的沖突,最終可能通過完全的共生機制而解決……
然而,這就是最終的結果嗎?有些神秘傾向的生物學家還有更進一步的想法。根據(jù)許多宗教的提示,他們推測心智最終可以擺脫物質(zhì)。就和血肉之軀一樣,機械軀體也不過是跨入另一種存在形態(tài)的墊腳石而已——許久以前,大家稱之為“靈魂”的那個存在。接下來,如果還有比那更進一步的超越,那惟一可能的名稱就是“上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