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聲燦爛 8

耳蝸 作者:汪文勤


項目第一步是前期篩查工作。

福建省安溪縣的篩查是最早開始的,在項目確定之前6個月就開始了。在王永慶訪問安溪特教學校后的24天,即2004年6月27日,黃俊生就由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喜斌陪同,來到了安溪特殊教育學校,為全校聾啞學生做了全面的聽力測試。黃俊生仔細檢查了有殘留聽力的學生,對不能發(fā)音的學生配發(fā)助聽器,幫助他們補償聽力,對重度耳聾的送到廈門第一醫(yī)院做全面檢查,符合手術(shù)條件者準備植入人工耳蝸。

2005年3月27日,孫喜斌帶領(lǐng)聽力門診主任龍墨等聽力學專家組到達福州,與福建省康復中心會合組建篩查分隊,在福州、廈門、泉州、安溪四地進行篩查。當?shù)竭_安溪的時候,他們看到了一個壯觀的場面,近兩百個聾兒在家長的陪同下,浩浩蕩蕩,排著長隊等待篩查。

篩查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很多項內(nèi)容:聽力評估,智力評估,家庭教育評估,康復現(xiàn)狀、兒童聽覺言語康復狀況評估,年齡政策、家庭經(jīng)濟狀況評估。許多項評估里包含了多條細則。這需要逐項檢測、詢問、填寫,需要細心、耐心、一絲不茍。

孫喜斌和他的專家隊伍必須嚴格做好術(shù)前的篩查,以確保人工耳蝸植入的萬無一失。

從2005年2月至9月,福建省殘聯(lián)康復處配合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共篩查了548名聾兒,上報項目辦公室136名,最后確定手術(shù)95名,實際手術(shù)90名。

安溪縣篩查343名,上報項目辦公室31名,實際手術(shù)11名。

今天,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就是一些數(shù)字,這些數(shù)字的背后有多少心血和汗水,多少長途的跋涉和多少的不眠之夜,應該向支撐起這些數(shù)字的人們獻上深深的敬意,他們永遠不應被忘記。

2008年5月,記者隨同韓德民院長一起去臺北,向王永慶董事長匯報人工耳蝸捐贈項目在中國大陸的進展情況。在短短一周的時間里,記者深深為臺灣同行在他們專業(yè)領(lǐng)域里的敬業(yè)精神,他們服務患者、注重效果的踏實務實的工作態(tài)度所打動。也就是在這一次的工作匯報中,記者有幸和黃俊生教授和科林集團的林文正董事長有了深入的交談,他們雖然有各自負責的領(lǐng)域,但他們都是一樣務實的人,注重細節(jié),為人低調(diào)。林董事長完全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管理自己的公司,清晨的早讀和分享數(shù)十年如一日,“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公司經(jīng)營理念,為在此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員工們一致認同,并積極踐行。透過一整套為聽力重建、康復服務的系統(tǒng),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服務臺灣社區(qū)和祖國大陸的聽力重建事業(yè),既有先進的運作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服務理念。

那一次的臺灣之行,記者有幸與王永慶先生進行了長達近兩個小時的愉快交談;同時,還認識了一群新的朋友,大家在共同的事業(yè)當中,相互激勵,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

轉(zhuǎn)眼四年時間過去了,林董事長赤腳在陽明山上健行的身影長留在我們心中。他好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古人,側(cè)耳覓松風,舉目喚白云,日復一日的修行練就了他一身的仙風道骨,雖沒有一字半句的高言大志,但他心思縝密,情系弱勢群體。他說:我是個生意人,但已不是個純粹的生意人了,我心里更多的是想做好事情,幫助有需要的人。其實,要感謝他們,他們讓我們變得有用,他們需要聽,讓我們懂得了以呼喚去回應,能為他們效力是我們的緣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