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將帥恩重洋務興 (4)

晚清第一官商 作者:王偉


數(shù)月考察下來,凡盛宣懷所經(jīng)手諸事,李鴻章皆十分滿意,覺得他很能為自己分憂解難,符合自己的用人標準。不久,盛宣懷即被奏調為會辦陜甘后路糧臺、淮軍后路營務處,職責日益重要。他在來往于津滬等地,采買新式軍需物品時接觸到很多新鮮事物,看到了列強的船堅炮利,看到了洋人的新技術、新思想,感悟到了洋人的恃財欺人,清王朝因財匱而軟弱、卑躬屈節(jié)。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提出的學習西方語言文字、引進外國科學技術、創(chuàng)辦工礦企業(yè)、舉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的洋務思想,也在盛宣懷的思想深處烙下了印記。由于盛宣懷突出的能力,李鴻章逐漸開始將一些北洋外交事務及其他洋務事宜交給他去辦。盛宣懷從此開始涉足洋務,并一發(fā)不可收。

1871年盛夏,直隸洪水暴漲,饑民遍野。盛康雖然丁憂在家,卻時時不忘關心民生疾苦。他組織捐贈棉衣兩萬件給災區(qū)難民,并要求盛宣懷趕赴淮南、淮北及上海、蘇州、揚州、鎮(zhèn)江等地勸募,集資購糧,由上海雇輪船海運發(fā)放到天津。盛宣懷整個秋天都在奔走于江浙各地,大力開展賑災工作。對于之前只隨父親進行小范圍慈善活動的盛宣懷來說,這次救災實為辦理賑務之始。由于成效顯著,盛康被李鴻章奏請賞加布政使銜。這年冬天,又因克復洪崗等處賊寨,經(jīng)綏遠將軍定安保奏,諸功并加,盛宣懷奉旨以道員補用,賞加三品銜,并獲賞戴花翎二品頂戴的榮譽。

1870-1871年近兩年間,盛宣懷隨李鴻章轉戰(zhàn)南北,獲得了李鴻章的信任,也得到了常人所無法企及的發(fā)展機會和空間。從此,盛宣懷長期追隨李鴻章,經(jīng)辦以發(fā)展資本主義近代工商業(yè)為中心內(nèi)容的洋務事業(yè),成為李鴻章的左右手。

最受知李文忠公

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光緒年間吏部主事陳三立在為盛宣懷撰寫的墓志銘中,說盛宣懷“以諸生起監(jiān)司,最受知李文忠公”。盛宣懷受李鴻章的器重,不在于父親盛康與李鴻章的“雅故”,也不在于盛宣懷的才干,而在于盛宣懷在洋務上與李鴻章觀點的契合。

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的興起引起全國震動。所謂“洋務”,顧名思義,就是與洋人有關的人和事,當時人們稱作“洋務新政”。因為盛行于同治、光緒年間,又叫“同光新政”。它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倡導下,曾經(jīng)風靡一時,延續(xù)了30多年,李鴻章的名字也就同洋務運動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當時,有識之士已經(jīng)意識到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并試圖引進新技術。最早的代表是林則徐和魏源。鴉片戰(zhàn)爭讓林則徐從實踐中認識到中西在軍事技術上的差距,他說:“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nèi)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nèi)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須展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林則徐在這個基礎上總結出戰(zhàn)勝敵人的“器良、技熟、膽壯、心齊”八字要言,并且把“器良”置于首要地位。因此,他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認為如能制造和使用與外洋相同的大炮,“則不患無以制敵”。為了制定戰(zhàn)勝敵人的正確策略,他通過“刺探西事”和“翻譯西書”兩個主要途徑,努力探求西方資本主義的新知識。他親自審訂加工的《澳門月報》對當時的抗英斗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了解世界各國的情況,林則徐還主持編譯和審訂了《四洲志》,介紹世界五大洲30余國的歷史、地理和政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