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電報公司偵知清政府設置臺閩電報的計劃,要求承辦福州至廈門間的電報陸線,結果引發(fā)合約糾紛。1876年2月,丁日昌就任福建巡撫,毅然決定改將電線器物買回,用經(jīng)濟上的損失換來了陸線自主權。丁日昌不雇用外人,起用通曉電訊技藝的中國學生為技術骨干,于1877年9月5日將旗后-臺灣府-安平的95華里電報線路架設完畢,10月開報營業(yè)。只是這段線路的開通沒有在全國發(fā)生影響。中國電報業(yè)的迅速拓展是由李鴻章倡導發(fā)動起來的。
1879年3月,日本侵吞琉球,中日交涉又起,海防吃緊。出于軍事指揮的急需,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深感興辦電報的緊迫性。他認識到鐵路、電報及許多外國的發(fā)明的優(yōu)越性,主張盡量避開外國實力、不依賴外國人將這些技術引入到中國。此時舉國上下備戰(zhàn)呼聲十分強烈,李鴻章未經(jīng)清廷允許,由天津魚雷學堂教習貝德斯協(xié)助,在大沽炮臺和天津之間架設了一條長約40英里的軍用電報線。這是繼臺灣電報線之后,中國興辦的又一條電報線,大大增加了李鴻章與炮臺之間的通訊便利,“號令各營,頃刻響應”。李鴻章深感電報的益處,即上奏朝廷,完全以軍事防務之需為出發(fā)點,敘述電報在軍事上的重要意義。他指出:比起車馬驛處,電報傳遞軍情要快捷便利許多,有益于清王朝極快掌握外國軍情,相機調援,加強防務。況且俄國、日本均早已設立海陸電報線,消息傳遞極為靈便,從俄國往上海發(fā)電報只需一日,而上海至京城走海路可達六七日,如遇船只不通則可達十日,有無電報的利害判若徑庭。從這封陳奏的字里行間已經(jīng)可以窺見李鴻章籌劃在中國自辦電報的意圖。
19世紀中葉后,除了軍事上,經(jīng)濟發(fā)展也使電報成為必需。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近代民用企業(yè),民間的近代資本主義企業(yè)也開始出現(xiàn)。要準確了解市場行情信息,增強民族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與洋人分利,就必需電報這一新式通訊工具。正如鄭觀應《論電報》所說:“商賈貿易,藉電報以通達市價,則無者常往,而有者常贏,強富之功基于此矣?!笨梢姰敃r的中國人已經(jīng)了解了發(fā)展電報業(y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自己不辦,外國資本主義必定會乘虛而入,一直想在中國發(fā)展電報業(yè)務的英國大東公司和丹麥大北公司必將進一步侵犯我電線利權。因此,只有中國自己架設電線,才能“藉收自主之權利,以杜洋人之覬覦”。
無論是軍事防務的必需,還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求,或是防止外國侵犯電線利權,創(chuàng)辦電報都已成為中國歷史的必然和時代的要求。就在李鴻章悄悄計劃建立電報線的同時,上海另一位大商人胡雪巖和他的后臺左宗棠也有了這個念頭。左宗棠被朝廷委任為兩江總督,即將赴任時,胡雪巖乘機提出:“左公可知李鴻章打算辦電報的事?左公不日將去兩江,何不也試一試,壓一壓他的氣焰也好?!焙r接著解釋了電報的作用,指出電報對于軍事和經(jīng)濟的益處。
左宗棠于是急忙上奏,提出開設電報以通商救國。李鴻章得知左宗棠捷足先登,十分生氣。盛宣懷寬慰說,慈禧對自辦電報一直猶豫不定,一些王公大臣和各地巡撫也都表示電報必驚民擾眾,變亂風俗。左宗棠的上奏會令大家把反對的矛頭對準他,而自己這一方正好趁此機會多做準備工作,爭取慈禧同意后,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架成電報線,豈不更好?正如盛宣懷所料,大臣們?yōu)檗k電報的事爭持不下,最后慈禧太后決定從長計議。左宗棠只得兩手空空地南下兩江,胡雪巖也只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其他的生意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