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熱腸倚枕寫文章(3)

往事流光:見證文學的光榮年代 作者:汪兆騫


胡風先生在《和聶紺弩》詩中有“分香潤色憐花草,善與通靈木石居”句,足見聶紺弩對《紅樓夢》之愛,對紅學研究之深。其實,聶紺弩縱有“憐花草”、“木石居”的雅好,但那只是短暫的時光。大部分歲月,是在北大荒的冰雪和監(jiān)獄的凄冷中度過的。他是怎樣度過艱難的日子呢?他很輕松地笑道:“在山西牢房里,有一位同號姓包,跟我說,他‘不喜歡魯迅’。問其故,包說,魯迅全盤否定阿Q,人沒阿Q氣,怎么能活呢?他就是靠阿Q氣,挺到七十瘐死獄中?!?/p>

聶紺弩頓頓,望著樓外那幽深的藍天,說:“我比包有更多的阿Q精神,才熬到今天。”他在《九日戲柬邇冬》一詩中吟道:“嵩衡泰華皆0等,庭戶軒窗且Q豪”。硬是用阿Q精神,承受了如四座大山般的沉重的苦難。但在我看來,他的所謂的阿Q精神,那僅僅是一種自慰和自嘲而已。在他的背后,心頭壓了嵩、衡、泰、華四座名山的苦痛,一息尚存,苦挨而已。作為像他這樣的知識分子,他本該成為專司思考的思想者,并代表這個民族的理性和靈魂,但命運卻不僅讓他們集體落難,又讓他們集體失語。對聶紺弩們來說,淪落的不只是文人的道義,還有曾經(jīng)圣潔的靈魂。我不信,那阿Q精神真的能壓住他心底的苦痛。他在欺騙自己,也在欺騙世人。

聶紺弩晚年,曾出版《散宜生詩》集,甫一問世,學界大噪,一度洛陽紙貴。詩人屠岸說:“聶老的舊體詩,像他的散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是雜文風格的詩。”說到點子上,眼光獨具。具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沒有批判鋒芒,豈能稱雜文。聶紺弩的詩用春秋筆法,于嬉笑怒罵中,評說歷史,臧否人物,雖收斂鋒芒而不淋漓盡致,卻也意蘊深遠,老謀深算。

聶紺弩裝出來的阿Q氣,有時是繃不住的。這一刻,阿Q精神遠遁了,我們方見到他些許的文人風骨和真性情。

4

死亡的氣息終于逼近這個倔強的老人。1986年臨近春節(jié),我和同事去看望聶紺弩,見他已氣息奄奄,眾人勸他去醫(yī)院住院治療,夫人周穎搖頭說:“他不肯去!”不久,周穎打來電話,說聶紺弩同意住院了。古典部的同事又抬又抱,總算把他安放在醫(yī)院的病床上。大家欣喜地回到出版社。不料尚未把被褥焐熱,聶紺弩竟反悔,不住院了。如此鬧了幾次,沒辦法,眾人又費九牛二虎之力,把他弄回家。究竟什么原因聶紺弩如此輕命,卻不勝了然。有人說,自愛女辭世后,他徹骨悲痛,從此就把生命看得很輕賤。其實,了解他的人清楚,哀莫大于心死,他那顆渴望飛翔的心既已沉落,命又何足珍貴?

1986年3月26日,聶紺弩對妻子說:“我要吃一個蜜橘。”當他如愿以償?shù)爻酝昝坶?,帶著一絲滿足,平靜安詳?shù)厮ィ鲃e了他鐘愛的文學,這條大河戛然失聲,再也不浩浩流淌。早春的風,裹挾著遠山的寒氣,嗚嗚為文曲星致哀。人們來到八寶山,送聶紺弩西行。

聶紺弩走了,他把獨立的人格力量和豐富的精神遺產(chǎn)留給了后人,如陶淵明所詠“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了。黃苗子、郁風夫婦曾書贈聶紺弩一副對聯(lián)。郁風口占上聯(lián):“冷眼對窗看世界”,黃苗子捷才對下聯(lián):“熱腸倚枕寫文章”。就此,畫出聶紺弩翁的人生大境界,也是最貼切的“墓志銘”。

哦,那曾是一條怎樣洶涌的大河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