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作家)
世紀文景此次出版的“史邁利三部曲”是大陸第一次完整展現(xiàn)英國作家約翰·勒卡雷作品三部曲的風貌。其中第一本《鍋匠》采用了董樂山先生的譯文,是歷來的翻譯版本中最好的。第二本《榮譽學生》則是第一次在讀者面前出現(xiàn)。
勒卡雷以“間諜小說家”聞名
2003年底,以冷戰(zhàn)時代間諜及叛國故事為材料的英國名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1931-)再出新著《摯友》(Absolute Friends)。他的“間諜小說作家”身份未變,但背景已延伸到了后冷戰(zhàn)時代,而美國的軍事間諜活動成為新的主要背景。
《摯友》在美國評論界,反應非常兩極化,由于勒卡雷的間諜小說從來就不是單純而狹義的消遣式間諜小說,而是要借著間諜小說來呈現(xiàn)世界的真實、間諜官僚體制的腐化,以及間諜的人性荒蕪,因而在這部新著里,遂出現(xiàn)了這樣的夾敘夾議:“任何人看看發(fā)生在伊拉克的事情好了,它只不過是一場為了奪取石油的殖民征服戰(zhàn)而已,但卻包裝成好像是宣揚西方式生活與自由的十字軍。而這場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則是一小群對戰(zhàn)爭充滿了饑渴的狂熱分子,他們綁架了媒體,剝削著美國人在‘9·11’之后的心理創(chuàng)傷?!?/p>
勒卡雷的這種議論,在好戰(zhàn)右派當?shù)赖拇丝?,當然是不會被容忍的,當然,對他的撻伐也隨之而至。勒卡雷要把他的間諜小說時代背景由冷戰(zhàn)推向后冷戰(zhàn),勢不可免地將會沖撞到美國軍事特務的霸權(quán)意識形態(tài),這對他那種寓批判于間諜小說的寫作風格,已注定將是一條崎嶇坎坷的路;但如果路不崎嶇,又怎么可能造就出勒卡雷這個“間諜小說泰斗”的名號呢
間諜小說,乃是大英帝國高峰的維多利亞時代精神的延長。它贊揚英國式士紳官僚的能力與價值,并將它投射到大英帝國擴張之后的那個間諜戰(zhàn)的戰(zhàn)場。在20世紀里因而出現(xiàn)許多杰出的間諜小說作家,如巴肯(John Buchan,1875-1940)、毛姆(W.Somerset Maugham,1874-1965)、安布勒(Eric Ambler,1909-1998)、弗萊明(Ian Fleming,1908-1964)、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戴頓(Len Deighton,1929-)等。而這些作家里,本身就曾當過間諜的,以毛姆為始,接著有安布勒、弗萊明、勒卡雷。
勒卡雷乃是筆名,他的本名是大衛(wèi)·康威爾。他的父親羅納德·康威爾曾是一個非常精明、浮華、頑固的商人。勒卡雷5歲時,因父親破產(chǎn)背信而入獄。父親出獄后曾經(jīng)再婚與再度經(jīng)商,但仍延續(xù)著過去的浮華作風,1975年在看電視時死亡,他當年積欠英格蘭銀行相當于3000萬美元的債務,始終未曾清償。有關(guān)勒卡雷的“父親意象”,在他第十一本具有半自傳性的小說《完美的間諜》(A Perfect Spy)里,有著隱晦的透露。
與007相比,勒卡雷作品多了破碎和無奈
有關(guān)勒卡雷自己的間諜經(jīng)驗,開始得極早。1948年當他18歲時,進入陸軍服役,駐扎維也納,就已替陸軍情報處工作。根據(jù)《完美的間諜》所說的情節(jié),人們也認為他在牛津念書時也曾繼續(xù)間諜工作。從牛津畢業(yè)后,他到著名的統(tǒng)治者預備學?!耙令D公學”任教12年,而后轉(zhuǎn)入外交部工作。在這樣的生涯過程里,使他對間諜這個領(lǐng)域有著最本質(zhì)性的理解。間諜、背叛以及間諜變成追查同僚背叛等題材,因而成了他作品的最主要特色。這也就是說,他的間諜小說接上了英國文學里更大的那個批判傳統(tǒng),他的小說遂和別人的極為不同。甚至我們可以說,他最重視的,乃是間諜世界的內(nèi)在精神分裂癥。
因此,勒卡雷的間諜世界與早了他至少一個世代的弗萊明的“007邦德系列小說”可以說乃是完全不同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