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談到,在中國,宗教在復興,這很符合目前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和人們的需要。在西方發(fā)達社會,宗教一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除了傳統(tǒng)的基督教,西方對東方宗教越來越重視,例如佛教和印度教。在全球化的今天,資本的奴役使得人們一直在談論自由和意義這兩大主題。所以,在最近的一些電影中,我們看到東方宗教與科學一道成為主要元素就不奇怪了。
在國內(nèi)公映的片子,涉及宗教的有好幾部。我這里想談的有兩部,第一部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二部是《云圖》。在我看來,這兩部都是好電影,值得一看再看以至于三看。第一部獲得觀眾的普遍好評;第二部卻好壞參半,在美國公映后影評人也分成兩極,芝加哥的著名影評人羅杰·艾伯特就給出極高的評價,卻被《衛(wèi)報》說成是一場災難?!渡倌昱傻钠婊闷鳌帆@得第85屆奧斯卡的11項提名,《云圖》沒有獲得任何奧斯卡提名,只獲得金球獎的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提名。盡管如此,我毫不動搖地認為《云圖》將成為一部經(jīng)典電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內(nèi)容并不奇幻,除了主角在海上一個人與一只孟加拉虎漂流了227天后到達大陸這件事奇幻;也許,故事接近最后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完全由植物組成的綠島也算奇幻。看了電影,尤其是讀了小說后,你會相信這個故事在現(xiàn)實中是可能的。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信”的力量。主角少年派·帕特爾和一家人坐船從印度移民加拿大,船中途遇風暴失事,只有他、一只跌斷了腿的斑馬、一只鬣狗、一只猩猩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艇上幸存。后來,鬣狗吃了斑馬,咬死了猩猩,接著虎咬死了鬣狗,就剩下帕特爾和虎斗智斗勇了。帕特爾一直在父親開的動物園生活,他利用對動物的知識,“馴服”了虎,與虎相安無事地在海上漂流了大半年。
觀眾一直在爭論,這只虎代表了什么?有人說代表了邪惡。如果你讀過馬特爾原著,你會覺得這只虎很可愛,最后,它竟然發(fā)出了一種鼻音,這是猛獸很少發(fā)出的聲音,表示愜意和友善。當然,猛虎不會改變它的天性,所以帕特爾需要時時滿足它的飲食需要,同時也讓它知道自己的疆界在哪里,誰是真正的主人。虎,其實代表了人的欲望和野性。
帕特爾小時候就同時信了三種宗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他看來,所有宗教中的上帝都是同一個,小說除了描寫了他信教的過程和各種宗教的一些細節(jié),并沒有說明帕特爾心中的上帝是什么樣子。我想,憑借上帝這種力量,才讓他活過海上種種艱險。李安自己承認,他并不信教,但他對信仰產(chǎn)生了好奇,所以拍了這部片子。電影雖然比小說少了很多精細的描寫,卻多了大海、虎和人的一些美麗鏡頭。
有些形而上的東西也許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在不斷的追問下,你覺得找到了它,但它不可能通過科學的實證來證明。事實上,即使在科學中,邏輯學家哥德爾早就證明了,也存在一些命題,不能通過有限的邏輯步驟被證明或證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