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們做完愛,氣氛還延續(xù)著,意猶未盡的手還在摸來摸去,老婆對我說,我們自己開個店吧,我們認真做個生意。我說好啊好啊,我也是這么想的。
老婆正式下崗了,她拿到了一萬八千元的買斷費。我們曾討論過今后的打算,我現在在機關謀事,工資馬馬虎虎還過得去,她再在外面兼?zhèn)€會計,我們“少吃輕走”,生活雖然不能達到小康,但享個安逸是沒有問題的。我們也曾經討論過這個買斷費,我建議再添入兩千,湊個整數,放銀行里吃息,或放朋友廠里吃高利貸。呵呵,都是些窩囊、膽小、原地踏步、不思進取的想法。
其實,老婆是一直想做個正經生意的,我們前面那些練攤不算,那是開開玩笑,要認真了,我就沒有同意。做生意要有“老奸巨猾”的素質,我老婆比較本分,她不是這樣的料。做生意也不是百戰(zhàn)百勝的,弄不好入不敷出了怎么辦?而我又不能真正地幫她,我怎么說也算個文化人,算個機關干部,我不可能全身而出,她一個人單打獨斗,萬一有個閃失,我遠水救不了她的近火。但現在她下崗了,條件起變化了,我們又嘗試過幾下,現在又挑了個關鍵的時機跟我說事,等于拿做愛和纏綿來“要挾”我,我當然不好反對了。我跟她開玩笑說,干部都是這樣被拉下水的,把女人睡了,吃別人的嘴軟,睡別人的腿短,然后不斷被女人“問肯”,一問就肯,晚節(jié)就這樣一點點不保了。老婆咯咯地笑起來,說,舉例不當,你把我當成什么人了。
老婆計劃要開的是鞋料店。為了支持老婆,我給了她許多“優(yōu)惠”政策:店面的租金我出、工商管理費我出、每月的營業(yè)稅我出,我說,如果你店里的東西是拿來代銷的,那你等于是一文不出,白手起家,要做成了生意,甚至就是“一本萬利”。
我們的店開在隔岸路,這是條不大不小的路,和溫州所有的路一樣,兩邊開滿了各種各樣的小店,有酒食攤、音像店、理發(fā)室、洗衣鋪、小超市、摸腳穴、電腦復印,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里也開起了鞋料店。暫時只有兩家,一家是賣鞋扣的,一家是賣鞋線的,算專營性質。我老婆開的是鞋雜店。什么叫鞋雜?就是“百草糕”,什么東西都有,膠水、糨糊、幫鉗、批刀、鞋蠟、皮擦、包裝紙等,一般人聽不懂,解釋清楚要半天。老婆說,像我們這種形式以前也不是沒有,比如南北干鮮果,比如煙酒糖果雜,都是這樣的模式。我開玩笑地附和,再比如賣糞桶扁擔的畚掃堆店。
隔岸路漸漸開出了鞋料店,是因為這里搞了個溫州鞋都。現在的牌頭都亂叫,什么鞋都,其實就是一班小鞋廠擠在一起。隔岸路原來有個著名的企業(yè)叫溫州茶廠,計劃經濟時代,茶農不能自己制茶,茶葉都是經過這里加工、買賣、出口的,很吃香的,曾經是地方的利潤大戶,最多時安排就業(yè)崗位三四千個?,F在,茶葉流通的渠道敞開了,茶葉的面貌也越來越神秘了,茶農們就把這個生意拽在了自己手里,他們自己種,自己摘,自己炒,甚至自己打自己的品牌,什么好聽叫什么,怎么好賣怎么賣,這樣,這個國營茶廠馬上就倒閉了。但茶廠的地盤大啊,從人民路邊上拐進來,經茶廠橋一路走進去,沿水心河再轉過一圈,儼然就是一個半島,都是它的地盤范圍。雖然茶廠沒了,但機構還在,現在,他們把原來的場地和廠房利用起來,搞起了租賃,已經有大大小小的五十多個鞋廠待在里面,不就成鞋都了嗎?還有個關鍵是,這里又和來福門鞋市毗鄰,隔一條馬路。從茶廠橋走出來,跨過人民路,就在對面的松臺山腳,溫州最大的皮鞋集散地就在這里。只要鞋市在附近,茶廠改鞋都也是必然的,而隔岸路,相應的,鞋料店也就越開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