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xiāng)土情緣
提及湖湘文化,恐怕無人不曉。布滿瑰麗和神秘氣息的湖湘大地,以其悠久的歷史與深沉的文化養(yǎng)育出了諸如蔡倫、歐陽詢、周敦頤、王夫之、魏源、齊白石等出類拔萃的文化大師。文壇上更是文人墨客代代傳承,僅20世紀以來,就出現(xiàn)了沈從文、丁玲、周立波、洛夫、韓少功、殘雪等一大批優(yōu)秀作家。在紛亂而多維度的社會中,湖湘文化賦予了湖南作家及其作品強大的生命力。肖仁福正是在這片鮮活的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著名作家。自其感受生活之初,湖湘文化就潛移默化,賜予他不竭的文化營養(yǎng),他的一部部作品從泛著土香的湘楚大地上生長出來。善良,樸質(zhì),淡定,踏實,實誠,鄉(xiāng)土氣息融合成了肖仁福的文學生命,滋育著他的浩然倜儻之氣。
肖仁福是湖南城步人,他堅定地認為,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沅水流域是當之無愧的“文學之流”。沅水穿行于湘黔邊地,有五溪相約來匯。何謂五溪?《水經(jīng)注》云:“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滿溪、酉溪、舞溪、辰溪。”從肖仁福家門前流過的,就是五溪之一的雄溪。當年王昌齡流放沅水岸邊的黔城,李白曾深情賦詩:“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饼垬艘嗉辞牵纱送?,便屬有名的夜郎,可見多么偏僻蠻荒。正因偏遠,沅水流域自古便是壯士悲歌之地,歷史上不少被貶官員多遷謫于此。除王昌齡外,唐太宗之女東陽公主、唐宦官高力士、宋代理學家魏了翁,都遠謫五溪地區(qū)。辭宗屈原的足跡更是遍及五溪,其千古名作《離騷》,以及后來眾口相頌的《懷沙》、《湘君》、《湘夫人》等作品,無一不沾染著沅水神秘的仙靈之氣。陶淵明那飄渺神奇的“桃花源”,也在沅水邊上一隱千年。到了現(xiàn)當代,五溪水更孕育出了文學大師沈從文,以及韓少功、王躍文和肖仁福等名家。
肖仁福出生于1960年,在沅水之濱歡然度過童年和少年的時光。那里有著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既山清水秀,民風古樸,又盛行神巫文化。當?shù)鼐用褚匀酥亩任镏?,認為高遠莫測便為天,縹緲虛幻便為神,有反常態(tài)便為怪,無可奈何便為命,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并存。復雜而詭異的人文特質(zhì)以其巨大的吸引力讓代代土生土長的文人有著對于故鄉(xiāng)解不開、道不盡的情緣,肖仁福也不例外。
肖仁福的少年時代伴隨著農(nóng)耕生活的艱辛和歡樂,同時也浸潤著渺遠的巫蠱傳說。就如魯迅先生所謂的“哼唷哼唷派”作家,是在辛勤勞動的號子中釀出的情感和思想一樣,農(nóng)耕歲月也給予肖仁福“文學應該起于勞動”的思想。他在信息閉塞的城步小山村長大,最早的啟蒙不過是每一個農(nóng)民的孩子都要經(jīng)歷的田間勞動,日夜與家人的耕耘勞作賦予他對生活和人情細致入微的觀察力。不同于自小受學校體制約束的孩童,世界呈現(xiàn)給肖仁福的面貌是立體而豐富、多姿而可變的。他謙虛而不自卑,好學而不張揚,將生活的一招一式收藏反咀。對于文字最早的認識是在父親一天勞作之后,掌燈時分在毛邊紙上寫下的“日月星山石田”等簡易的字體,這種意象質(zhì)樸、結(jié)構(gòu)明朗的字體非常適合識別和感知,一個人不用正兒八經(jīng)地讀書,也可以借助于具體的物象,舉一反三地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