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賣那么惡貴,正說明有人極喜歡極感動極贊賞,并認定自己買下的是一份攝影史上的杰作。但同時,這也毫不妨礙俺就是既不喜歡也不感動還不贊賞。一句話,壓根兒沒感覺。俺跟他們觀點不一樣,而且完全可以、完全沒必要一樣。
這是不是就說明俺的藝術修養(yǎng)沒有“他們”那么高,沒有領悟到這杰作的偉大精妙之處?也許是的,你要說“肯定是”也成,好吧。但是,在俺還沒有那么高的修養(yǎng)、俺還只是今天的俺的情況下,對不起,它對于俺來說就只是一幅沒啥感覺的風景照。
當然現(xiàn)在俺已經(jīng)知道它貴成那樣了,那俺也可以著個臉愣充地跟人說,哇,這照片牛啊,牛在A,牛在B,牛在CDEFG......但俺內(nèi)心里會明白,這就是自己在裝呢,這就是俺心虛得很,虛到生怕別人認為俺沒水準、沒文化、不懂藝術,只好口不對心;同時又貪得很,想貪到一點兒其實自己配不上的、騙來的尊敬。說白了,就是虛榮,就是撐面子、找瑟。
說到這里,俺要還債了。還記得在前文當中,俺有過幾次陰陰的冷笑嗎?這就說那幾個“嘿嘿”的笑點。嗯,冷笑么,笑點也有點冷。
在俺接觸過的眾多攝影愛好者當中,這樣裝著的人,為數(shù)不少。有太多的人就沒想過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他們只是跟隨并維護著主流說法,或是追隨著作者或作品的社會地位,好保證自己也在主流當中而已。他們在意的是自己表達的觀點與主流觀點或者權(quán)威觀點的一致性,他們擔心不如此就要丟面子,而丟面子正是要命的打擊。
恰恰是他們最渴求“標準”。他們期待通過評判來顯示自己的“水準”,因而他們特別希望有簡單好用的“客觀”、“標準化”的衡量尺度,由此保證自己的評價總是“正確”、“專業(yè)”地跟主流或者權(quán)威的評價一致—而不是必須做出自己的個性化評判,那樣風險大大的。同理,他們也是最渴望所有意見都能得到統(tǒng)一的人,因為在不統(tǒng)一的意見之間,他們會無從選擇。
他們既不懂攝影,也不想懂,根由是他們不怎么審視自己的感受—他們只重視別人怎么看待他們。他們不為自己活著,只為別人的看法活著。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認可和贊許,就是他們的生活核心意義(這是不是咱們?nèi)寮椅幕木?)。攝影只是他們用以謀求更多社會認同的一個道具。因此研究攝影這個道具本身當然很次要,研究輿論才是他們要重視的事情。
俺個人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足夠坦誠地面對并表達自己的感受的話,固然還會有廣受歡迎的杰作,不過要達到舉國歡喜的程度恐怕很難(興許金三胖開始玩攝影了會不一樣,直接就不準你不喜歡)。但是,這毫不妨礙你可以獨自認定某個自己心目中的杰作,也毫不妨礙你不喜歡某個公共杰作—不要因為喜歡它的人多了,就覺得自己也應該喜歡,于是決定也去喜歡一下。
騙自己不是好習慣,會很累的,會把自己騙麻木的。
——再拽回來一步。公共杰作,也仍然不是基于某種“公允”標準衡量出來的。它來自足夠多的觀眾們的足夠強烈的反響。
它本身當然應該是足以打動觀眾的。然而,要能被足夠多的觀眾看到—這個事兒就復雜了......嘿嘿,俺在這兒繼續(xù)冷笑一個,并將繼續(xù)在后文中把這一聲冷笑找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