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祥云飛渡(1)

空間感 作者:劉心武


每到午后,那居室的窗戶透光度增強,我跟石大媽對坐聊天,就覺得格外愜意。我們的話題,常常集中到一本書上。那是薄薄的一本書,1961年我曾擁有過,在否定一切“舊文化”的狂暴中,又失去了它,但到1981年,我不但重新?lián)碛辛怂?,而且,還買了一冊那年新版的送給了石大媽。

我跟石大媽說起,1979年初,還沒搬到我們住的這棟樓來的時候,曾見到一位法國來的漢學家,他給自己取的漢名叫于儒伯,交談中,談到了這本書,我說可惜現(xiàn)在自己沒有了這本書,也買不到這本書,他就笑道,可以送我一本,不過,那可是法文的,如果我想利用書里的資料,提出來,他可以把相關片段從法文回譯成中文,送給我。他當然是說著玩兒。試想,以下這些文字中譯法后,再法譯中,會發(fā)生怎樣的變異:

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jié)……各色燈彩多以紗絹玻璃及明角等為之,并繪畫古今故事,以資玩賞。市人之巧者,又復結冰為器,裁麥苗為人物,華而不侈,樸而不俗,殊可觀也?;ㄅ谂镒又聘魃珶熁?,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焰火桿子、線穿牡丹、水澆蓮、金盤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腳、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兒、八角子、炮打襄陽城、閘炮、天地燈等名目。富室豪門,爭相購買,銀花火樹,光彩照人,市馬喧闐,笙歌聒耳,自白晝以迄二鼓,煙塵漸稀,而人影在地,明月當天,士女兒童,始相率喧笑而散。市賣食物,干鮮具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jié)景耳。又有賣金魚者,以玻璃瓶盛之,轉側其影,大小俄忽,實為他處所無也。

這本書,就是《燕京歲時記》。作者是清末的富察敦崇。是一部文字簡約而精美的,按季節(jié)嬗遞記載北京民俗的隨筆集。它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906年)付梓,很快被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日本也翻譯出版過。我讀了這本書,就有一種憬悟,那就是,社會生活除了政治層面,還有與蕓蕓眾生更加密切相關的,包括諸多瑣屑俗世樂趣在內的生活層面,帝王將相,大政治家,職業(yè)革命家……有的對這些俗世生態(tài)嗤之以鼻,若覺妨礙他們的偉大事業(yè),禁絕、掃蕩起來是決不留余地的,但是,畢竟這世界上還是渺小、卑微的蕓蕓眾生居多,他們那種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頑強地尋求小樂趣的“劣根性”,卻是萬難斬盡殺絕,是一定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1966年夏天至1976年冬日的大風暴不可謂不猛烈,但到1981年我和石大媽對坐閑聊時,那十年里被批判、掃蕩、禁毀、藏匿的一些文化與習俗,卻又迅速地復蘇、重生,舞臺上又有傳統(tǒng)劇目上演,電影院里以正面評價重映被批判過的影片,被打倒過的作家的作品結集為《重放的鮮花》一時洛陽紙貴,《燕京歲時記》這類的古舊“閑書”也重新出版,而我和石大媽聊起其中的內容,比如“五月下旬則甜瓜已熟,沿街吆賣。有旱金墜、青皮翠、羊角蜜、哈密穌、倭瓜瓤、老頭兒樂各種”,也再沒有“脫離政治低級趣味”的心理壓力。石大媽能把以上六種甜瓜的形態(tài)及口味非常精準地給我細細道來。

石大媽,因為嫁給了石大爺,所以我管她叫石大媽,她自己姓傅,滿族人,滿族入關定鼎中原以后,逐漸漢化,比如富察氏,有的后來就將自己的姓氏簡化為富或傅。石大媽的祖父,正是《燕京歲時記》的作者富察敦崇。盡管隸屬正黃旗的富察氏傳到敦崇時早已成為地道的北京人,但敦崇在書前還是這樣署名:“長白富察敦崇禮臣氏編”。

我能跟石大媽結識,那是因為,在那個歷史時段,我們出于同一個前提,在同一棟樓里分到了居室,那棟樓所在的地區(qū),被定名為勁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