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哈密后,波羅一行用十六天時間穿越了一個小沙漠,在這里他們見到了石棉。當時,和許多產(chǎn)自中國的物品一樣,石棉并不為西方人所知。在馬可生活的時代,用石棉織就的織物和黃金一樣珍貴,而且經(jīng)常被用于皇帝們的裹尸布,但是現(xiàn)在,人們會把石棉纖維與許多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甚至癌癥聯(lián)系起來。馬可按照當?shù)厝说牧晳T,把石棉叫作“薩拉曼德”,據(jù)說,這是根據(jù)“一種叫蠑螈的酷似蜥蜴而且不怕火的小動物”而得名的。馬可很快意識到石棉可作為軍用防火材料。
馬可說,“附近山里能找到用來制作薩拉曼德原料的礦脈,這種物質(zhì)遇火不會燃燒。其實薩拉曼德既不是蛇也不是其他什么動物,而且意大利人所認為的‘薩拉曼德是一種生活在火中的動物的毛織成的布料’的說法也不正確”。
馬可想通過對薩拉曼德來源的說明,打消歐洲人的誤解。馬可解釋說,一位與他“彼此熟悉且志趣相投”的土庫曼商人給他詳細介紹過石棉的制作過程,因為此人曾在石棉礦替大汗督造薩拉曼德長達三年之久,所以他的話肯定是可信的。“原料從礦里挖出后,要放在太陽底下曬干,然后放進一個銅臼中搗碎,再用水把黏附在上面的土清洗掉”,只要把洗干凈的纖維紡成像羊毛一樣的線,就可以用來織布或毛巾了,不過“剛織成的布并不是白色的,而是褐色的。如果想讓它們變白,可以在火上烘烤一小時,然后就會變得雪白”。
馬可料到大家還會有所懷疑,所以他堅持“自己親眼見過從火里拿出了白色織物”。
其實根本就不存在“能在火里生活的蛇”,全是馬可編出的“謊言和故事”,他無非是想證明自己有能力撰寫一些新的神話。
到達甘州后,波羅一行被疾病所困擾,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在此停留。關于這段插曲,一向自負的馬可只簡單地提了幾句,“尼科洛、馬費奧還有馬可三人留在甘州做生意,前后總共待了一年時間,期間發(fā)生的事不值一提”。
當他們再次整裝出發(fā)的時候,已經(jīng)是基督教歷法的1274年了,馬可快要二十歲了。波羅一行在“絲綢之路”上已經(jīng)走了三年時間,他們距離目的地還有兩千多英里。
忽必烈坐在象背上的狩獵圖(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