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年十忌(7)

人生十講:季羨林談人生 作者:季羨林


季羨林與他的學(xué)生

我在上面已經(jīng)說到,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關(guān)鍵是:想到以后,自己抱什么態(tài)度?;袒滩豢山K日,甚至飲恨吞聲,是最要不得的,這樣必將成陶淵明所說的“促齡具”。最正確的態(tài)度是順其自然,泰然處之。

魯迅不到五十歲,就寫了有關(guān)死的文章。王國維則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結(jié)果投了昆明湖。我之所以能泰然處之,有我的特殊原因。“十年浩劫”中,我已走到過死亡的邊緣上,一個千鈞一發(fā)的偶然性救了我。從那以后,多活一天,我都認(rèn)為是多賺的。因此就比較能對死從容對待了。

我在這里誠摯奉勸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達(dá)事情的人,偶爾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我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樣,以陶淵明《神釋》詩最后四句為座右銘。

十忌:憤世嫉俗。憤世嫉俗這個現(xiàn)象,沒有時代的限制,也沒有年齡的限制。古今皆有,老少具備,但以年紀(jì)大的人為多。它對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會有很大的危害,也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團(tuán)結(jié)。

世事發(fā)生必有其因。憤世嫉俗的產(chǎn)生也自有其原因。歸納起來,約有以下諸端:

首先,自古以來,任何時代,任何朝代,能完全滿足人民大眾的愿望者,絕對沒有。不管漢代的文景之治怎樣美妙,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怎樣理想,宮廷都難免腐敗,官吏都難免貪污,百姓就因而難免不滿,其尤甚者就是憤世嫉俗。

1946年,季羨林任北京大學(xué)教授,主持創(chuàng)辦東方語言文學(xué)系

其次,“學(xué)而優(yōu)則仕”達(dá)不到目的,特別是科舉時代名落孫山者,人不在少數(shù),必然憤世嫉俗。這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可以找出不少的典型。

再次,古今中外都不缺少自命天才的人。有的真有點天才或者才干,有的則只是個人妄想,但是別人偏不買賬,于是就憤世嫉俗。其尤甚者,如西方的尼采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又如中國的徐文長。結(jié)果無法滿足,只好自己發(fā)了瘋。

最后,也是最常見的,對社會變化的迅猛跟不上,對新生事物看不順眼,是九斤老太一黨;九斤老太不識字,只會說:“一代不如一代”,識字的知識分子,特別是老年人,便表現(xiàn)為憤世嫉俗,牢騷滿腹。

以上只是一個大體的輪廓,不足為據(jù)。

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憤世嫉俗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楚辭》的“黃鐘毀棄,瓦缶雷鳴”等語就是最早的證據(jù)之一。以后歷代的文人多有憤世嫉俗之作,形成了知識分子性格上的一大特點。

我也算是一個知識分子,姑以我自己為麻雀,加以剖析。憤世嫉俗的情緒和言論,我也是有的。但是,我又有我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我往往不是看到社會上的一些不正?,F(xiàn)象而牢騷滿腹,怪話連篇,而是迷惑不解,惶恐不安。我曾寫文章贊美過代溝,說代溝是人類進(jìn)步的象征。這是我真實的想法??墒堑搅四壳?,我自己也傻了眼,橫亙在我眼前的像我這樣老一代人和一些“新人類”、“新新人類”之間的代溝,突然顯得其闊無限,其深無底,簡直無法逾越了,仿佛把人類歷史斷成了兩截。我感到恐慌,我不知道這樣發(fā)展下去將伊于胡底。我個人認(rèn)為,這也是憤世嫉俗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要不得的;可我一時又改變不過來,為之奈何!

我不知道,與我想法相同或者相似的有沒有人在,有的話,究竟有多少人。我想來想去,覺得還是毛澤東的兩句詩好:“牢騷太盛防腸斷,風(fēng)物常宜放眼量。”

2000年2月22日寫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