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鶴時鳴 (4)

長江邊的古鎮(zhèn) 作者:王以培


從唐代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以來,人們開始在這塊常有白鶴棲息的石梁上刻下第一條石魚,用以記載長江枯水期的水位——石魚的眼睛與江面齊平,“石魚出,兆豐年”。以后歷代均有文人墨客或水文官員來此考察,記錄水文情況并題詩作畫,由此形成了“水下碑林”。碑林之中有宋代題刻103段,元代5段,明代17段,清代24段,民國11段,新中國3段,還有11段年代不詳,直到清代光緒辛巳年間,一位名叫孫海的書法家在石上題寫下“白鶴梁”三個大字。據(jù)民國版《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記載:“白鶴梁石魚,在城西江心,舊志:爾朱真人浮江而下,漁人有石姓者舉網(wǎng)得之,擊磬方醒,遂于梁前修煉,后乘鶴仙去,故名。”從唐代至今一千二百多年間,共有題刻170段,石魚18尾,白鶴一只,觀音像3尊,文字共3萬余字。而今天你看見了什么?博物館里殘缺的拓片,灰綠的江水,江邊大片的工地和廢墟。你能從拓片上找到什么?“送子觀音”(“大清光緒二年杭州許麗生敬摹”),“白鶴時鳴”(1937年,劉冕階作),它們在江中浸泡多年,被時光與江水賦予了靈性。盡管許多字跡因年深月久已隨石片剝落、凋零,而“去者已去,來者又來,萬古如斯,何撫此而徘徊?”(光緒七年,婁云題刻)

“涪州江心有巨石隱于深淵,石旁刻二魚。古記云:魚出,歲必大豐”(988年朱昂題)。而今夜,白鶴梁沉于深淵,你和一群白鶴一同夢游水底,“登石梁,觀瑞魚”。白浪滾滾,白鶴時鳴,永夜角聲,吹醒斑斑字跡:“熙寧七年,水齊至此”(作者不詳);“元符庚辰涪翁來”(黃庭堅題)。

從前石梁“隱于數(shù)季而見”,來年日后,將永沉江底。

夜沉寂,你在殘碑之間與古人同游,泛舟江上,并細讀詩文:“涪陵江心石上,昔人刻魚四尾,旁有唐識云:水涸至其下,歲則大稔;隱見不常,蓋有官此,至終更而不得觀者。紹興庚申首春乙未,忽報其出,聞之欣然,庶幾有年矣。邀林琪來觀,從游者八人:張仲通,高邦儀、晃公武,姚邦孚,仁宅之子允壽,公武之弟公退、公適,邦禮之子寧祖??な貙O仁宅題。”(1140年)

古人因見石梁出水,欣然約知己同游,而今人又如何?不知將來白鶴棲息何處,白鶴梁上的字跡又如何在江底存活?古詩云:

銜尾洋洋石上鐫,或依于藻或依蓮。

夢占周室中興日,刻自唐人多歷年。

隱見有時非強致,豐兇當(dāng)歲必開先。

太平誰謂真無象,罩罩還歌樂與賢。

又回老街,回到陰暗、嘈雜的茶館,昨天見到的陳老師還和妻子一起坐在角落里喝茶,我今天才知道,他已雙目失明。昨天他講傳說故事,只字不談自己,今天我問起來他才說:“做下力,也就是干苦力的。從64、65年起,一直在當(dāng)時的生產(chǎn)自救組織‘勞動服務(wù)站’工作,77年確認了工人資格,得到證書,但現(xiàn)在又不承認,拿不到一分錢退休金,也沒有任何補助,告到哪里都不頂用。重慶市信訪辦公室要求我們另找渠道?!蔽艺肓私庖恍┚唧w情況,他突然打住了:“我們不談這些,還是說說文化遺產(chǎn)吧。真的告上去,我們隨時隨地都會進監(jiān)獄的?!庇谑俏覀儼言掝}岔開,但沒說幾句又繞了回來。老陳又說:“我們萍水相逢,你出這么大的力(其實,我什么還沒做)。我們都五六十歲了……他們不是不敢抓我,是不好意思抓我,我是個雙目失明的人了。我們還是說說歷史故事吧?!?/p>

“我已經(jīng)沒有心思再聽故事了。”我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