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秉持舊時的價值觀,不會得到幸福(2)

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 作者:本田直之


從加法時代來到減法時代

蓋洛普在世界各國進行了一項民意測驗,調查顯示,“對于年薪2.5萬美元以上的人來說,通過‘經歷’獲得的幸福感要比購物所帶來的滿足感高出2~3倍”。(《幸福的習慣》,湯姆·呂斯、吉姆·赫托著,森川里美譯,Discover 21公司出版)。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小時候和家人一起去旅行,或是參與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動,這樣的記憶總是經久難忘,而關于購物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幾乎是記不住的。雖然在剛剛買到喜歡的東西的時候,我們也曾歡欣雀躍……

我們這一代人,物質資源遠遠不如現(xiàn)在豐富,人們并不能隨心所欲地購物,家里雖然并不缺乏冰箱、洗衣機、電視機之類的基本用品,但是錄像機、CD播放器是肯定沒有的,更不必說電腦、手機、iPod、DVD等等之類的了,那是一個需要不斷做物質加法的時代。

在那樣的時代,也許購物本身就是一種“經歷”,就像是“家里買彩電嘍”那樣的振臂歡呼,是一種令人愉快的經驗。

而同樣的事情,如果發(fā)生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什么都不缺的年代,難免會讓人覺得“為了買東西而拼命工作,實在是太傻了”。我們當然會這么想,因為迄今為止,我們一直都處于一個用做加法的方式來生活的社會,但從今以后,只有學會對物品進行舍棄和精簡,做足減法才會讓人感到幸福。

其實,幸福就像是自行車的兩個輪胎。過去的日本把物質(或是工資等金錢收入)當作一個輪子,勞動當作另一個輪子。人們付出勞動,獲得勞動的回報——金錢或是物質,如此反復,使得這輛叫作“幸?!钡淖孕熊嚨靡韵蚯皾L動。在凡事講求加法的時代,人們只要拼命工作,就能獲得金錢和物質,維持生活的車輪正常運轉。

而現(xiàn)在,努力工作和幸福之間已經失去了必然的聯(lián)系。就算努力地工作,也無法獲得與之對等的金錢,所以我們的個人生活依然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在精神層面也就很難獲得滿足,就會一天到晚反復抱怨:“以前這樣過日子不是都挺好的嗎,怎么現(xiàn)在就不行了呢?”

而關于幸福的全新價值觀,與從物質中得到的幸福相比,從經歷中獲得幸福的精神體驗的比重越來越大了。為了獲得幸福,我們需要很多東西。其中之一就是“時間”,于是,我們的生活應該朝著減少勞動時間,往“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則不進行任何多余勞動”的方向調整。

這一點能否變成現(xiàn)實姑且不論,現(xiàn)實情況是,日本的法定勞動時間為一周四十小時,而丹麥則是三十七小時,且法律還規(guī)定有夏季四周、冬季一周,合計五周的帶薪假期,此外每個勞動者還能另外從公司獲得一周左右的大假,丹麥社會正呈現(xiàn)出進一步縮短勞動時間的趨勢。

丹麥人為什么會有這么充裕的假期呢?他們也曾和日本一樣,規(guī)定勞動者一周工作四十小時,但是因為無法提升大家的工資水平,便代之以減少個人平均勞動時間,否則,整個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轉。

而當前的日本,其實也正處于這樣的過渡之中,“讓工作和生活得到平衡”之類口號的出現(xiàn),便是最好的佐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