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科學發(fā)達時代后,實驗方法獲得普遍的認同,并且被采用。人們利用邏輯和機器,謹慎選擇問題及安排測驗,希望對人的感官,對智能、個性、人格有更多了解。不幸的是,用這種科學方法來研究人性后,人格的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就逐漸喪失了。后來出現(xiàn)的遺傳學理論,又把整個人性都放棄了,事實上,遺傳學也只能證明某人擁有的生物能力,而不是具有使用這個基因的能力。內(nèi)分泌腺影響理論也指向同一方向,他們把力量集中在自卑的一些病患案例上,以及在器官有缺陷時,人們的心理補償問題。
接著出現(xiàn)了精神分析學派,這讓心理學經(jīng)歷了一次“文藝復興”。無所不能的人類(命運主宰者)在性欲(libido)的名義下復活了,在地獄中痛苦,在潛意識中得到巨細靡遺的描述,“原罪”也在罪惡感中得到同樣的表現(xiàn)。這時,天堂沒有列在精神分析的清單中,但是日后創(chuàng)造的“理想自我”概念,也就是“個體心理學”的完美“理想”理論,支持了這個觀念。盡管如此,這個創(chuàng)新的理論是往生活風格、個人的慣性運動路線上,以及向人生意義的新方向邁出了一大步。盡管精神分析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沉迷于他的性隱喻,因而無法覺察到在人類前面盤旋的這個目標。此外,精神分析學說“被驕縱兒童”的世界拖累得太厲害了,使其總是把這一型人格看作是心理結構的永恒樣式,也使其看不到人類進化中較深層的精神生活。其暫時成功,是無數(shù)驕縱放肆者支持的緣故,這些人很高興地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這是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規(guī)則,也因此更強化了他們自己的“生活風格”。
那些使用精神分析技巧的人,投入很大的能量和耐心,想借著這個理論來證明:人的表現(xiàn)行為、癥狀是和性欲連在一起的。
這個結論,使得人類的行為,在本質(zhì)上看上去都像是一個虐待狂所表現(xiàn)出的沖動。
然而,“個體心理學”首先就很清楚地指出:“所有的失常行為,都是起源于驕縱兒童對世界的不滿。”不過,精神分析也有一條認識進化沖動的途徑——對沖動的暫時適應??墒沁@一努力沒有成功,它以常見的悲觀態(tài)度,把死亡意愿這一觀念看成是人們最終要完成的目標。但這并非是積極且健康的適應策略,僅是期待終會到來的死亡而已。
因此,個體心理學堅決地站在進化的立場,而且從進化的觀點把所有人的奮斗看作是個人追求完美的奮斗。對生命的渴求,不論物質(zhì)的、精神的層面,都是和這種奮斗意志連在一起的。因此,到目前為止,當每個人的心理形式出現(xiàn)時,都是由負面向正面的狀態(tài)前進。每個人在他生命初始時,都為自己設計了一些慣性定律,為了順應這些定律,他會利用他內(nèi)在的能力、缺陷,以及他對周圍環(huán)境的最初印象,來設定他自己的行為法則和思考邏輯。慣性律人人不同,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節(jié)拍、旋律、方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把自己和那些無法達到的完美理想做比較,因此總是會受到自卑感的壓迫,但也會因為它的驅(qū)策而向前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