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胸襟開闊涵養(yǎng)存心(1)

弘一法師贈你的七部人生禪卷 作者:舒硯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氣滅。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yǎng)身,則夢寐恬。

——弘一法師

法師曾提及一則《世說新語》的故事,說的是南北朝時的一位名人石勒。

石勒非常有權(quán)勢,便有許多人畏懼于他的權(quán)威,以為狼虎。但是有一位名叫佛圖澄的高僧并不畏懼他的權(quán)勢,還得到石勒的尊敬。

佛圖澄有時會與石勒的養(yǎng)子石虎相交,舉止言談之中,石虎對他很是敬仰,伺候石家的其他人也都對佛圖澄十分尊敬,覺得他是得道高僧。

佛圖澄是什么人呢?他原本是西域的高僧,于公元310年跋山涉水來到中國,傳教途中遇見石勒,受到了石勒父子的盛情款待。后來,佛圖澄還支持石勒稱帝建立趙國,對石虎也有不少幫助。

某段時間,石虎對待自己的臣子很是毒辣,懲罰很重。

有一次,大司馬燕公石斌犯了過錯,因為在擔(dān)任幽州牧期間糾集暴徒滋擾百姓,在幽州肆虐無度,引起了民憤。這件事被石虎知道了,他立刻派人將他抓起來重打了三百鞭,然后殺掉了石斌的母親,還要圍捕殺害石斌的部屬幾百人,手段太過狠毒。

佛圖澄知道了這件事連忙趕去勸阻,告誡他不要如此兇殘,對待無辜之人還痛下殺手。當(dāng)時的石虎已經(jīng)殺紅了眼,但因為他對佛圖澄很是尊重,所以耐心聽完了他的勸告,終于停止了殘暴的殺戮。

佛圖澄并不畏懼石虎,即使是在他暴虐之心驟起的時候也毫不害怕,努力去勸導(dǎo)、感化石虎,使得他的暴威慢慢變化為柔順,達(dá)成了目的。他之所以不怕,是因為他沒有一點私心和欲念,不擔(dān)心自己會失去或不能得到什么,也就不會驚慌失措,并成功勸說了石虎。

一個人如能做到像佛圖澄這般無念無心,對周圍的人物都不會產(chǎn)生敵意,胸襟開闊以和氣迎人,就自然能夠沒有畏懼,還能使暴性之人服從于自己,尊敬自己,甚至共在一塊游樂。

可見心態(tài)平和,胸襟開闊對人的益處是極大的。

這樣的人在面對危機(jī)時可以坦然處之,從來不會驚慌失措,而他從周身散發(fā)出來的祥和之氣可使得妖氣泯滅,兇暴之人得到感化。

某一次,祇陀園寺院迎來了許多比丘,如此宿舍就變得不夠了。小沙彌羅侯羅知道了這件事,就立刻將自己的房間讓給了比丘,自己則睡在了佛陀精舍外。這時的羅侯羅年僅八歲,但他修行不錯,已經(jīng)證得了阿羅漢果。

看到了這一切的魔羅毗沙維提頓時生出了罪惡的想法,看著躺在精舍外的羅侯羅心中念叨:“這個就是佛陀的兒子,他自己躺在精舍里,卻讓兒子睡在外面,要是他的兒子受到了傷害,不等同于他自己也受到了傷害嗎?”

魔羅毗沙維提便變幻成了象王,用長長的鼻子纏繞住羅侯羅,并對著他大吼大叫。但是,羅侯羅并沒有受到驚嚇。

佛陀在精舍里覺察到魔羅毗沙維提的作為,對他警告道:“魔羅毗沙維提,即使有十萬個你,也不可能讓我的兒子受到驚嚇,因為他已經(jīng)無怖畏,無六根之欲,是個神勇并充滿了智慧的人!”

佛陀為此還誦出了兩段偈子:達(dá)究竟處無畏,離愛欲無垢穢,斷除生有之箭,此為彼最后身。離欲無染者,通達(dá)詞無礙,善知義與法,及字聚次第,彼為最后身,大智大丈夫。

魔羅毗沙維提聽了之后立刻就消失了。

此后,很多人在聽取了佛陀的這段開示后,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人的畏懼和疑慮都是從內(nèi)心生發(fā)的,他的畏懼和疑慮有多大,與他個人的胸襟大小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就像這位年紀(jì)小小的羅侯羅,正因為他心胸廣闊,心態(tài)平和,沒什么欲求,外界也就沒有什么可以使他恐懼害怕的。

法師更是身體力行地提倡主張這一點,認(rèn)為人應(yīng)當(dāng)心平氣和地待人處世,做事要光明磊落,身存浩然正氣,光風(fēng)霽月,這樣自己的心靈也會安詳平靜。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有這樣胸襟氣度的人自然就不會疑心生暗鬼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