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教會中,也不是沒有人反對原罪的說教的。伯拉糾(Pelagius)【注釋】攻擊過它,但失敗了。文藝復興時期,教會中的人文主義者即使不直接攻擊或否定這種說教,也試圖削弱它的影響。許多異教徒也是這樣做的。如果有區(qū)別的話,那就是路德(Luther)所持的是一種更為極端的觀點,他認為,人天生是有罪的、墮落的。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以及后來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們,卻朝相反的方向邁出了激進的一步。他們主張,人身上的全部罪惡不過是環(huán)境造成的,因此人確實不需要進行選擇。于是,他們認為,應該改變產(chǎn)生惡的環(huán)境,人所固有的美德才會自動出現(xiàn)。這種觀點也影響了馬克思及其后繼者的思想。相信人的德性,這是人類具有新的自信的結果,也是自文藝復興以來經(jīng)濟和政治方面巨大進步的產(chǎn)物。與此相反,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道德的崩潰,以及由此出現(xiàn)了除希特勒和斯大林、考文垂和廣島事件以外的,導致今日全球性毀滅的軍備部署,促使人們再次強調人具有惡的傾向的傳統(tǒng)說法。然而,重新強調這一點對于那些低估了人本身所固有的惡的潛在性的人來說,無疑是一貼健康的良藥。但是,人們也常常利用這種說法來嘲笑那些對人不曾失去信心的人,有時甚至誤解或歪曲這些人的觀點。
【注釋】伯拉糾(360—420),不列顛人,基督教修道士兼神學家,居于羅馬、迦太基及巴勒斯坦等處。他極力反對奧古斯丁派“人類完全墮落”之教義,提倡一種異端的自由意志教義,否認原罪;并且稱上帝恩典非人所不配得的恩賜,亦非得救所必須。他常說:“如果我應該做,我就能做(If I ought,I can)?!彼匀说囊庵臼亲杂傻?,他所提出的言論與斯多亞學派類似,承認人類本性是惡的,但可以通過受洗,因著信而得以稱義,強調保羅因信稱義的觀念?!g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