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想法能主宰我們體驗的質量。當我們陷入戀愛,世界看起來是友善的、明亮的、可愛的。當我們心碎時,世界看起來就是黑暗的、寒冷的、具有威脅性的。大部分人的自我評價是在正面與負面兩極之間浮動。尋求更多正面的經歷,以及避免負面的經歷,便構成了大多數(shù)人日復一日的生活策略。可惜的是,如果一味追求正面的觀念,而逃避負面的觀念,那么錯誤認同的桎梏就會持續(xù)下去,大大限制了對于人生的體驗。
這可能很難接受,因為我們傾向于緊緊把持住我們美好的心智狀態(tài),快樂的感受以及美妙的時刻。如果它們可以被成功地把持住,那有什么害處呢?然而所有美好的心智狀態(tài)是生就短暫的,因此它們不能成功地被把持住。所有的心智和感覺狀態(tài)涌現(xiàn)、存在然后消逝。大部分的人在絕大多數(shù)的日子里在用思維活動來逃避這個真相。思維活動主要是為回到過往的美好感受,以及試圖擺脫任何當下可能涌現(xiàn)的負面感受。
當你清楚看到這個絕然的現(xiàn)實,即身體、情緒、想法、狀態(tài)和想象都是過眼煙云,你就會選擇讓過眼煙云作為過眼煙云,一個多么簡單的選擇啊! 事實上,任何想要抓住原本就短暫的事物,最后都被看清是無望的。當你愿意接受那些短暫事物的真實面目,這也包括關于你自身的每個想法,就會感到一種最深切的放松。
關于你存在本身的想法,在你5歲、15歲、50歲及90歲時各有不同。思維本質上就是短暫的,希望了解關于你存在本身的任何思維都是短暫的。任何不恒常的都沒有貫穿始終的真實。完全認識到這點,所有的心智活動就會告一段落。
心智活動自生自息,直到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巨大的苦難復合體。所有心智活動的核心都是對自我定義的追尋,然而心智會在所有錯誤的地方尋求這種自我定義。它在想法里追尋,在客體里追尋——要求一部新車,一個新的愛人,一份比較好的工作,一棟比較大的房子。甚至在靈性當中追尋,體現(xiàn)在尋求頓悟版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