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融然遠(yuǎn)寄——論陶淵明飲酒(13)

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 作者:戴建業(yè)


陶淵明為什么要返回內(nèi)在的自然?為什么要澄明生命之真?他的酣飲不是由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造成的嗎?在“泛此忘憂物”中臻于生命之真和返回內(nèi)在的自然,與他解脫死亡的恐懼和焦慮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呢?詩人的《連雨獨飲》一詩好像是專為我們回答這些問題的:

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于今定何間?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yuǎn),重觴忽忘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云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復(fù)何言。

這是一首對生與死有深度體認(rèn)的杰作,它顯示了“淵明一生大本領(lǐng)”馬墣:《陶詩本義》卷二,清與善堂刊本。可惜很少得到后人相應(yīng)深度的理論闡釋。萬化相尋,生生不息,在時間中存在過的生命,必定要在時間的忘川中消逝,這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宿命,連傳說中長生不老的松、喬也沒有長生,誰都不能越過死亡之坎。可是送酒給詩人的“故老”卻聲稱酒可使人成仙,“乃”字暗示了詩人對這種說法的詫異和懷疑。“試酌百情遠(yuǎn),重觴忽忘天。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可謂淵明對“酒中深味”別有會心。明人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二分析這四句說:“曰‘忘天’,曰‘天豈去’,曰‘無所先’,三語三換意,生盡之感,天實為之,一觴未能忘也,重疊則忽忘之矣。蒼蒼之天忘,而胸中磊落之天,乃愈以存矣。有先天焉,有后天焉,引滿任真,天無復(fù)先我者也?!秉S文煥:《陶詩析義》卷二,明崇禎刻本。解人沒有深明詩人所體驗到的“酒中深味”,忘“蒼蒼之天”并不是為了存“胸中之天”,酣飲不是要在“蒼蒼之天”和“胸中之天”之間壘起屏障,更不是把“蒼蒼之天”扔到腦后忘掉,引滿任真是為了打通“蒼蒼之天”和“胸中之天”的壁壘。詩中的“天”指身外的整個自然或無窮的宇宙。我忘“天”絕不是“天”遠(yuǎn)離了我(“天豈去此哉”),而是我與天相互交融,和同一氣,難分彼此。所謂“任真無所先”是說一個人只要返回到了內(nèi)在的自然,袒露出生命的真性,就能內(nèi)在于自然大化,因為我一旦袒露內(nèi)在的自然(“真”),便與外在的自然(“天”)同構(gòu),人與天普泛周流,融為一體,“我”融進(jìn)“天”里,“天”納入“我”中。曠士真人的胸中,天與人全不相隔?!扒檫h(yuǎn)”是“忘天”的關(guān)鍵,不能“百情遠(yuǎn)”便不能“忽忘天”,如果一個人機(jī)巧百端、俗慮纏心,沒有返回到自己內(nèi)在的自然(“真”),外在的自然(“天”)就不可能成為他的對象,他與天就將永遠(yuǎn)相互外在,彼此對峙。清人馬墣早已有見如此:“夫人之不并于天,以有百情于胸也。茍去其百情并天而忘之,是即天矣。天豈遠(yuǎn)乎此哉?百情去則無所先矣。無所先而后真性見。真性者,天也,故曰:‘任真無所先?!瘎t任天也。而酒之功乃能至于如此,我安得而不飲。”“云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二句,是寫詩人心遠(yuǎn)世情同流天地之后,生命“縱浪大化中”的那種灑脫與自由。明人沃儀仲說“他作談生死猶是彭殤齊化之達(dá)觀,獨此云忘天任真,形化心在,誠有不隨生存不隨死亡者。一生本領(lǐng),逗泄殆盡”(引自黃文煥《陶詩析義》卷二,明崇禎刻本。)。陶淵明在酣飲之際,不知不覺中人與天、物與我、瞬間與永恒渾然一體,既已“不隨生存不隨死亡”,還用得著耿耿于生死嗎?

正是由于陶淵明在暢飲時“任懷自得”袒露真性,才有可能在酒中臻于“融然遠(yuǎn)寄”同流大化的生命境界,魏晉飲者中只有他才深得酒中真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