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越明年,明朝主將徐達指派副將軍常遇春率領郭英、郭子興等攻打大同,元朝右丞相擴廓帖木兒與守將竹貞棄城而逃,大同不戰(zhàn)而克。明王朝改大同路為大同府,并設其為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重鎮(zhèn)之一。
大明王朝稱雄冠杰之下,大同府鎮(zhèn)總兵力最多時竟達13萬,戰(zhàn)馬5萬余匹,其風吹草動,絲絲然牽系著國家神經(jīng)。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義軍破寧武關越雁門關闖進大同,休整數(shù)日之后,揮師北京,一路凱歌——明王朝落花流水春去也,李闖王似曾相識燕歸來。
清朝以省而治,大同府隸屬山西省。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1949年5月1日,彩旗飄飄,載歌載舞,新中國誕生的紅日為一座千年古城,鍍一層金色燦爛的希望之彩……
“長城地勢險,萬里與云平。”城以墻衛(wèi),墻因城存。大同長城文化資源豐厚而頗富特色: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北齊長城,隋長城,明長城……各展雄姿,風雨滄桑,以長城“大觀園”稱之毫不過譽。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薄掇o?!樊嬐庖簦呵厥蓟蕼缌鶉瓿山y(tǒng)一后,為了防御匈奴貴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予以修繕,連貫為一,故址西起臨洮,北傍陰山,東至遼東,俗稱“萬里長城”。
大同自古美以鳳凰之名,內(nèi)外長城若巨壯金翅,垂天翔落,長風萬里,沉蘊著搏擊云天的滄桑之夢。
“紫塞尚留秦雉堞,白登誰益漢戈矛。”北上大同第一道屏障雁門關,稱紫塞雁門,《古今注·上》詮釋:“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蹦铣娙缩U照《蕪城賦》題詠:“南馳滄梧漲海,北走紫塞雁門?!?/p>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薄扒貢r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壁w武靈王“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固一世之雄也,其沿陰山山脈至內(nèi)蒙古五原,筑起一道早期的關隘,所謂“至高闕為塞”?!端?jīng)注》:“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善能云舉,望若闕焉?!薄吨袊鴼v代戰(zhàn)爭史》釋解:高闕位于內(nèi)蒙古烏拉特,兩山(狼山和烏拉山)如闕。
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于平城以北、陰山以南,自西迤東設筑6個軍事重鎮(zhèn),網(wǎng)織起一條軍事防線,拱衛(wèi)京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又遣役40余萬人,東起上谷,西至黃河,修筑北魏鮮卑長城。
10世紀燕云十六州割讓于遼帝國,萬里長城隨之銹蝕廢棄了最初功能。
《辭海》話說:“明代為防御韃靼、瓦剌族的侵擾,自洪武至萬歷時,前后修筑長城18次,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稱為‘邊墻’。宣化、大同二鎮(zhèn)之南,直隸、山西界上,并筑有內(nèi)長城,稱為‘次邊’?!薄爱斈昃沛?zhèn)守云中,洸洸干城氣概雄?!薄榛馃t天邊月,狼煙漂白地上霜。歷史再度將大同推向戰(zhàn)事前沿。
明代環(huán)大同城修筑邊墻五堡:鎮(zhèn)邊、鎮(zhèn)川、宏賜、鎮(zhèn)魯、鎮(zhèn)河堡。這一群邊堡,連帶馬市樓、控軍臺、晾馬臺,環(huán)然布陣于大同正北方40公里的堡子灣。堡前有河流羈傲奔騰,名曰飲馬河。其初稱如渾水(今御河),因李世民青年時期征戰(zhàn)于此并賦詩《飲馬長城窟行》,遂改為現(xiàn)名。詩曰:“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風狂沙迷眼,水寒傷馬骨。猛將必發(fā)于卒武,宰相必起于州郡。不懂地理難為將,不知天文莫為相。昔日李世民一番艱難困苦終得正果,大唐豐功偉績玉汝于成。
盤曲蜿蜒于大同境域的長城,非一堵土墻概念,乃一座由城墻、關城、墩堡、營城、衛(wèi)所、鎮(zhèn)城、烽火臺勾連構筑的有機防御體系。內(nèi)外長城虬龍盤曲,烽火燧臺星羅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