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股票而瘋狂 1

我們?yōu)槭裁床豢鞓?/a> 作者:劉仰


曾經(jīng)有人以《與百萬富翁擦肩而過》為題,寫了一篇中國人近幾十年來錯失一夜暴富機會的文章,其中講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的股票。1990年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yè),當時發(fā)行的證券只有國庫券、企業(yè)債券以及八種股票,號稱“老八股”。由于股票數(shù)量有限,購買的人多,1991年,上海開始發(fā)行股票認購券,每張30元人民幣,購買之后經(jīng)過抽簽,可以認購股票。這可能是當時很多人錯過的一個暴富機會。

人的心理是奇怪的,花錢直接買股票,似乎還說得過去,在每月工資只有100多元的時候。白花30元,買一個購買股票的資格,而且還不是100%的資格,也就是說,這30元有可能打了水漂,因此,購買認購券的人并不多。當時我在大學里,單位每月從工資里強制性扣除20元購買國庫券,而學校門口就有收購國庫券的。我一般都是領了工資出校門的時候,將10元面值的國庫券以8—9元的價格賣給收購者,換取現(xiàn)金。后來想想,收購國庫券的人中,就有楊百萬這樣的人物。對待國庫券的心態(tài),其實也是對待股票認購券的心態(tài)。

然而,認購券購買日期結束后,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瞠目結舌。每天都傳來認購券在黑市上漲價的消息,一張沒有任何價值的紙,最高在黑市上賣到5000元!還不是買股票。當時聽說有人買了500張認購券,私底下一算,如果按照最高黑市價賣出,光認購券轉手就能收入現(xiàn)金250萬,而成本只有1.5萬!認購券的下一步就是購買股票,那時候我和幾個同事在辦公室畫餅充饑地算著賬:如果當初籌6000元買200張認購券,然后在黑市上賣出100張,收入50萬現(xiàn)金,另100張留作自己買股票,50萬正好做本錢,不用多長時間就成了500萬。

上海的股票認購券和股票發(fā)行以后的暴漲,在另一個地方引發(fā)了更大的沖擊。深圳股票交易所1990年開始“試營業(yè)”,1991年7月正式營業(yè)。當時深圳的股票也賣不出去,王石的萬科集團也是第一批發(fā)行股票的。但是,總共幾百萬的發(fā)行量乏人問津,賣不出去的股票擺在地攤上向行人兜售,效果還是不佳。最后不得不像國庫券一樣在國營企事業(yè)單位攤派。后來有規(guī)定,處長以上干部不得買股票,但在最初的時候,深圳的干部要起示范作用帶頭買股票的。直到上海的認購券和新股發(fā)行的火暴,才徹底改變了深圳的股市。

1992年,深圳開始發(fā)行一批新股,立即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局面。有了上海的先例,全國各地無數(shù)人前往深圳,廣州到深圳的火車票50元一張,黑市漲到了500元。有人甚至從內蒙古包機到廣州,再從廣州涌入深圳。深圳不得不采取了與上海類似的辦法,先發(fā)行股票認購證500萬份,每張認購證的價格也不是上海的30元,而是100元,而且注明中簽率約10%。購買認購證須用身份證,每張身份證可購買一張認購證,但是,為了減少排隊,規(guī)定每人可持10張身份證購買認購證。于是,廣東地區(qū)平常人的身份證立即變得搶手,出租一張身份證的黑市價格最高為50元。本地身份證不夠,人們紛紛向家鄉(xiāng)求救,短短時間里,深圳郵局收到全國各地寄來的身份證超過300萬張,親自攜帶的數(shù)量無法統(tǒng)計。

當時深圳還很小,幾天時間里,各地擁入的股民超過120萬,很多人露宿街頭,幸好是夏天。深圳所有購買點人滿為患。人們提前兩天通宵排隊,帶著水和干糧,不敢離開隊伍。深圳本地人也幾乎不上班了,全在排隊。工廠停工,老板讓員工們都去排隊。1992年8月,一個城市開始為股票集體瘋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