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探索提高獲取頓悟和智慧的方法時,我們就已將其稱為“頓悟之道”(TAOI)。我們在探索早期遇到的挑戰(zhàn)之一是:客戶中沒人知道自己當前的頓悟發(fā)生頻率,他們只知道,頓悟的出現(xiàn)并不像自己希望的那樣頻繁。我們要把已經發(fā)現(xiàn)的一些理念傳授給培訓的對象,在毫無底線的前提下,如何才能清楚地分辨出某人的“頓悟量表”確實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呢?充其量,我們的結論是主觀的。我們的解決方法就是要求他們列出一個自己需要獲得頓悟的話題、問題以及其他情形的清單,其中包括對每個頓悟重要程度的評估以及在特殊難題上糾結了多長時間。我們還要求他們留心哪些東西可以證明其頓悟能力有所增加。我們提出:幾周之后,客戶要么在自己選定的主題上獲取到大的頓悟,要么看到自己的頓悟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如果這樣,那么他的頓悟之道已經處于相當高的水平,或者他已經受益匪淺。
如果你想測試一下自己到底發(fā)現(xiàn)了什么頓悟,可以用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區(qū)分多個想獲得頓悟或改進思維的不同主題。找到那些當前讓你傷透腦筋的情形、問題或難題;找到那些你想使用新思維、新觀點的機會或那些讓你感到好奇的簡單事物。這些都能觸發(fā)思維。
工作:你與同事、老板或下屬之間的關系;一個長期沒有解決的業(yè)務問題;你所在團隊的動態(tài)分析。
家庭和朋友:復雜的人際關系;一個讓眾人玩得開心的度假之地;喬遷異地后與新朋友的聚會。
教堂/社區(qū):尋求政府解決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個人:一個常規(guī)的運動項目或其他健身項目;找到一種新的業(yè)余愛好。
在每個量表中,最好有不止一個大問題,一個大問題中包括6到10個小問題,如果你愿意,還可以增加更多的問題。不管怎樣,即使你對以上領域不感興趣也沒關系,不要一開始就被這些問題所束縛。你應該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所在。別再列出任務清單,而要盡量挑出生活中存在的所有問題,或采用行動導向的思維模式,并不是所有問題都是嚴肅或重要的。你只是力所能及地多列出一些問題,頓悟會使你受益。對于每個項目,做出如下描述。
這個問題存在多久了(年、月、日)?
從量表1到5中,表示解決這個問題或洞悉這件事的重要程度(1表示少,5代表多)?
一個完整的話題可能像下面這樣:
為什么我與杰夫的每次談話意見都不一致?兩年了,這確實讓我有些困惑。
回到你的清單,用三到四周完成你的實驗。對每個話題進行反思并且自問:“我在這個問題上取得進展了嗎?”這些進展可以用部分解決或完全解決的形式呈現(xiàn),或以重要性或麻煩性的降低來體現(xiàn)。然后,全面地瀏覽這個清單,并設問:
所有問題都還存在嗎?
有些問題消失了嗎?
那些消失的問題是如何消失的?
對于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對它們有什么認識?對于解決這些問題,我取得了哪些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