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研還是工作,還用糾結嗎?(3)

你從未真正拼過 作者:領英


其次,有些人是沒有想明白自己適合讀書還是適合工作,將讀研作為一個備選項,這也未嘗不可,在一定程度上我也是這種人。如果嘗試成功,那么在學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自然是好。如果嘗試失敗,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工作,那么,實際上也沒有任何損失。在目前的情況下,碩士畢業(yè)并不困難,絕大多數(shù)碩士都能夠順利畢業(yè)。當然,我也見過更加極端的例子,我研究生的同學有退學的,原因很簡單,嘗試了一年之后覺得這個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只身去了非洲做義工,遵循自己內心的召喚,然后回國找到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

最后一類,立志做學術的。這類人,自然是應該考研的,而且應該一路讀到博士。只有進入到博士階段,才能真正成為獨立的研究者,接觸到最前沿的研究,才能積累足夠多的經驗、技術和方法來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和嘗試。獨立的精神、嚴謹?shù)乃季S,這是博士訓練能夠帶給一個人的最大的財富。

相比于工作,考研是單純得多的一件事情,專業(yè)能力、外語、政治,對能力的要求是比工作更清晰、更明確的。好的生源,是所有導師都非常喜愛的,各大高校都爭相在暑期的時候舉辦夏令營、暑期學校等,招攬應屆的畢業(yè)生,尋找那些有潛力的學生。邏輯清晰,表達流暢,外語再略好一些,那么絕大多數(shù)導師都會青睞。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工作還是讀研,只要你具有足夠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機會,并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所以,不要想那么多有的沒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實力過硬,走到哪里都不怕。什么不自信、膽小都是扯淡的,這些都只不過因為能力無法勝任帶來的恐懼罷了。

說完了能力,說下一樣東西——動機。動機是一個人身上的內部動力,說通俗一點,就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可以翻譯成志氣,或者雄心,直白一點就是“有追求”。當一個人有追求之后,自然會想到足夠多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就像男生在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子的時候自然有辦法搞清楚她的電話號碼、課程表、上課的路線、什么時候吃飯、好朋友是誰;然后送花、唱歌、點蠟燭、拉橫幅、花樣表白。當一個人有追求的時候,整個人都是積極的,對問題的看法也是積極的。例如,當你追求一個女孩子的時候,她說你“討厭”,你心里也是甜滋滋的。而沒有追求,做什么都是懶散的。通俗地說,這種狀態(tài)就叫作爛泥糊不上墻,即使勉強糊上去,一場雨也能讓他掉下來。想要走得高,走得遠,內在的動力是非常必要的。

我問過很多研究生導師,他們最喜歡什么樣的學生,幾乎所有導師都說要那種思維清楚、努力上進的。事實上,上進就是有追求,就是有內部的動力。讀書是相對枯燥的事情,在你的同學工作、掙錢、結婚、生娃的時候你都在實驗室待著,能維持這種情況的條件必然是有巨大的內部動力。如果一味等著自己的導師來拉動,那真的是太累了。每周可能超過60小時的工作,如果自己不喜歡,很難想象要如何堅持。

當然,能力和動機是要匹配的,這兩樣東西相匹配,能激發(fā)出一個人身上的巨大動力。如果動機和能力不匹配的話,那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設定恰當?shù)膭訖C,不切實際的想法不是理想,而是幻想。

對于成年人來說,要盡量考慮長遠的目標,生活不能只有得過且過的茍且,還要有詩和遠方。在追求詩和遠方的時候,自然能鍛煉到茍且的能力。求乎其上,自然得乎其中,你追求做翻譯,怎么地也能考過四六級;你想當數(shù)學家,高等數(shù)學自然不是問題;你想當作家,自然要讀書百遍。如果只集中于眼前的茍且,那就還有明天的茍且、后天的茍且和大后天的茍且,以及讀不懂的詩句和永遠到不了的遠方。

所以,其實不用糾結,一般來說能力有問題的話,工作找不到也考不上研的。

——小莫大王

心理學碩士,認知神經科學博士,高校教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