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向十字街頭 8

魯迅憂思錄 作者:孫郁


在這樣的話語下,他警惕自己成為奴隸,但是又不斷地成為奴隸,然后不斷地反抗。魯迅的文章里“奴隸”兩個字經(jīng)常出現(xiàn),他還編了一套奴隸叢書。他認為最可恨的是奴才,當了奴隸還歌頌奴隸。在這樣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他有個性,又肩負著使命,帶著傳統(tǒng)儒家的愛意,或者說釋迦牟尼式的普度眾生的悲憫,但是他又和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三民主義相遇。

在這復雜的語境下,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話語。他一開始翻譯盧那察爾斯基、普列漢諾夫的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著作,卻絕沒有馬克思主義腔。同時代的人,像郭沫若、周揚、茅盾他們的行文里都是馬克思主義腔。而魯迅的語言還是五四初期的風格。他有自己的一套智慧的表達方式,任何東西都不能夠輕易地污染他。他成為獨立而唯一的存在。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這也是五四的精神延續(xù),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他希望每一個人都有獨立的精神。

孫郁:是的。他說中國最怕“愛國的合群的自大”,而沒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人要有個人主義精神,要保持個性,要成為自己而非他人。

劉半農(nóng)說魯迅是“托尼學說,魏晉文章”。這個比喻也很有趣??墒撬袪査固┯惺裁搓P(guān)系?托爾斯泰擁有宗教式的悲憫,但中國沒有宗教,魯迅有什么?魯迅一無所有,他在精神的荒原里面獨戰(zhàn)。他要度己度人,憑借的是自我犧牲的精神,這與耶穌很像。魯迅無所依傍,他背后是一個無限深廣的神意的存在。他自己一個人孤獨地走在前面,帶著眾人一起走。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他最后死也沒有去蘇聯(lián)治???

孫郁:他對蘇聯(lián)是略有警惕的。日本學者長堀佑造在《魯迅與托洛茨基》中提到這一點。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在生命的最后,魯迅也力爭保持以獨立的姿態(tài)離去。

孫郁:魯迅是幾千年中國文化中除孔子以外,最有魅力的一個人。他矛盾而痛苦。他看到自己身上有很多缺點,可他還是那么真實,那么有創(chuàng)造性,那么有氣質(zhì)。他曾經(jīng)被同化過,可是馬上就跳了出來了。他當教授不行,當公務員也不行,最后發(fā)現(xiàn)只能自己干,脫離體制。

他不斷地在選擇,在掙扎,這是他的價值。五四以來的作家中,魯迅給我們帶來的話題最為豐富。他表達了人類的思想和生命存在的荒謬性,這也是卡夫卡所體會到的,他們實在是神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